象皮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江苏省镇江中学散忆下丨镇中mid
TUhjnbcbe - 2022/6/21 15:13:00

我们的生命里程中

有一段路途属于镇中

当年一转眼别过

如今的你

是否还记得那些难忘的人和事

自校庆2号公告发布以来

校友们再次拾起镇中记忆

纷纷来信

讲述了一段段属于镇中的故事

那些属于镇中的独家记忆

正在陆续选登中

欢迎您继续来稿

江苏省镇江中学散忆(下)

——庆祝母校周年校庆

届毕业生嵇钧生

(接上篇)

(四)学生生活点滴

现在我想点点滴滴地回忆一下当年我们的学习生活,目的是让年轻的校友和老师了解我们当时的学校情况、具体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也许会有一些内容让人感到兴趣,或可借鉴吧。

1.走读之路

镇江中学抗战前校址在*山,抗战初期校舍被日寇烧毁。抗战胜利后到七里甸复校。那里原是一个兵营,所以建筑基本是一排排一式一样的平房,后来成了我们的教室和宿舍。学校占地面积较大,有操场,还有一个废弃的水塔。水塔的铁梯有几级已经损坏,为了安全,学校禁止学生攀爬。但我们有时还会淘气偷偷地爬上去,表示自己有胆量。

校园内有一条小河穿过。那条小河叫光明河,现在大概不在了。我曾在一张镇江老地图上看到,在七里甸的地名下用括弧标注了“光明”二字。我想这也许是那条小河留给人们的唯一印迹了。这里附上一张我堂姐嵇荫梅年在校内光明河畔拍的照片。远处是女生宿舍,看不清了。

嵇荫梅年高中毕业。曾担任第二届学生会执委会委员,女生部部长。当时的正式校名已改为苏南镇中。毕业后她考入了上海纺织学院,一辈子献身于纺织工业,于年去世。

七里甸地处远郊,离城较远,号称“七里”。大多数同学都住校。我由于家境困难,曾有一段时间走读。当时由宝塔路福安里住家出发,经过宝盖路、京畿路,到达牌湾,左边有个跑马山,我有一个小学同学陶受国就住在山上,所以记得很清楚。有时偷懒,我就从宝盖山山洞钻进去,从牌湾那头出来。到了牌湾就出现两条路,一条沿右边(东侧)的镇句公路一直向北,比较平坦好走,但路程较长。另一条捷径是沿左边(西边)小路。刚开始,牌湾附近还有一些住户和小商店,但走不多远就是田野,并且要经过一大片坟荒地,穿过去,就到达三茅宫。现在三茅宫可能没了,但那时确有众多信众,是有香火的。过了三茅宫不远就到了学校了。

那片坟荒是义冢地,许多穷苦人死后用薄皮棺材或芦席包裹葬到那里。墓穴浅,往往有野狗挖食,白骨暴露。有时晚上还能看到一闪一闪的绿色“*火”。胆子小的人,傍晚是不敢走的。但我们有时为了早回家,抄近路,便结伴同行。这时便有人讲故事壮胆,说是走夜路,遇有后方响动,千万不要回头。如要回头,必须头部不动,随着身子直直的一起转,这样口气就不会吹灭两肩上的“神灯”,*就奈何不了你了。现在想起来实在可笑,哪里有什么*?但那时类似的迷信愚昧思想是很普遍的。我幼时在农村就常常听到这类故事。

2.学费和膳费

我保存了几张高中成绩单。其中一张高三成绩单兼开学通知中包含了当时的收费表。从中可以了解我们当时学习和生活的经济状况。

初中的收费标准是每学期学费70,元。现在看来,这个数字很吓人。这是因为年12月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时,大概是为了与解放前的货币“接轨”,票面数值很大,年3月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时,经济已经稳定了,便规定新币与旧币的兑换率为1:10,。因此,此时的70,元只相当于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后的新币7元了。从通知可见高中学费每学期是,元(10元),那时物价低廉稳定,所以学费几年都没有变化。对于交不起学费的,可以申请减免,有“全免”和“半免”两种。我记不得具体申请条件了,但在印象中要求很严。这和当时国家经济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有关。

此外还有“代办费”。包括书籍费:初一6,元(0.6元)、初二13,元(1.3元)、初三8,元(0.8元);高一12,元(1.2元)、高二23,元(2.3元)、高三10,元(1.0元)。从中看到,初二和高二书费相对要多一些。讲义费:初中3,元(0.3元),高中4,元(0.4元)。住宿生电费:初中3,元(0.3元),高中4,元(0.4元)。代办费“有余发还,不足补交”。此外还要交学生会会费每人元(0.08元。当时一封外地平信邮费也是8分钱)。

通知中规定“各费于入学时应一次交清”。但是对于“上学期获得学费减免者,如因经济困难得暂先免交其减免部分”。

当时的镇中大多数学生是住宿的。学生凭《入舍证》按照登记的号码入住。住读生在学校用餐。伙食费以30日为一期,“全膳”一日三餐两饭一粥,每期75,元(即新币制7.5元,平均每天0.25元)。如果请假,可以退餐费。早饭是稀粥和咸菜,午饭和晚饭是白米饭。一桌8人,四菜一汤,菜是定量的,饭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随意打。我记不得具体有什么菜了,平日无非是青菜豆腐、萝卜豆角之类的普通蔬菜,很少荤腥。但我记得,每星期五中午是“打牙祭”的日子,可以吃到连皮带骨的红烧肉,味道鲜美,是大家都盼着的。

一位离休干部,我的表兄尤齐忠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是抗战胜利后,由重庆迁回上海的交通大学“公费生”。当时经济状况不好,他们也只是在每周一次“打牙祭”时,才能吃到红烧肉。他告诉我,当时他们学生间曾流行了一个顺口溜:“菜来先张望,手稳心莫慌;人多休啃骨,菜完快泡汤。”这也正是我们当时的情况,简直是洋相毕露了。因为一碗肉,肉块有大有小,有的骨头大,有的骨头小。要想抢先夹到大的肉块,还真得有点技巧。现在同学们肯定理解不了这些,也许还会嘲笑那时的学生素质差。其实这正是当时社会经济水平低下,穷学生油水不足、生活窘困状态的绝妙写照。但也正因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使我们这代人养成了一辈子爱护劳动果实,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那时还有部分家境差的同学每天走读,叫“通学生”,他们的中午饭可在学校包伙,称为“半膳”。半膳只是星期一至星期六中午用餐。每期膳费为36,(即现在币制3元6角4分)。还有一些穷学生是自己带饭的。当时在学校对面就是农村,村里有几家农户老太,专门帮学生热饭,一个月只要花几千元(几角钱)就行了,很经济。

3.住宿生趣事

当时住宿生安排有早操(做第一套广播体操)和早晚自习。但是在王笑伟校长领导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之前,住宿、吃饭、做操、上自习秩序都很差。晚上睡觉,熄灯铃响了,还是不能安静下来。那时我们都还是孩子,自制能力不强,有些还很淘气,所以也有人会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下面记两件趣事。

记得初中时,床铺是挨着两边窗户的大通铺。那时厕所离宿舍较远,于是晚上在宿舍门外放一个尿桶,要小便开门即可。但还是有同学偷懒,或者是怕“*”(那时社会上和同学间都流传着许多*故事)、怕狼(现在想来其实是野狗),不愿到门外小便。一次有一个名叫*浒的同学,他正好睡在窗户边,夜里要小便,他开窗就尿。第二天被老师知道,要他检讨。他不说以后改正,而是说以后保证忍住不尿,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高中时宿舍是一个大房间,双人床上下铺。当时上铺没有装栏杆。一年冬天,一位上铺同学突然裹着被子掉到地上,把下铺同学惊醒了,而他自己居然却浑然不知,继续呼呼大睡。

这真是万分幸运的巧事。因为在我后来(年8月底)到清华大学报到没几天,就听说一位由武汉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系的新生,刚报到没几天,就从上铺掉下摔死了。教育部当即发了文件,责令各校必须立即给上铺安装栏杆,以保障学生生命安全。

4.学习情况点滴

至于学习,我们那时的功课似乎没有现在这么紧张。虽然老师对我们的功课抓得很紧,除了在课堂上和早晚自习外,甚至连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管得很严。但是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打算继续升学,所以并不像现在那么把分数看得很重。对有的功课还很放松。

计分制度一度学过苏联的“五分制”,用的是甲(5分,优秀)、乙(4分,良好)、丙(3分,及格)、丁(2分,不及格)方式。但大多数时间还是百分制。80分以上就算好的了,记忆中很少有人门门都是90分以上的。虽然有时也有人考了百分,但我不记得是不是有人主科(数、理、化)是全百分的了。事实上我们后来一些考上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的同学,分数也多在85-95之间。我现在想,“五分制”应当是比较合理的。排队争名次,一两分之差说明不了水平的差异,并无实际意义。

对待功课,当时有主课和副课之说。由于受到长期流行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影响,加之那时没有文科班和理科班之分,所以大家一般对数理化比较重视。

英语照道理应当是“主科”。我们当时的课本是林汉达编的《开明英语读本》和陆贞明用英文编写的《简明高级中学英语语法(ACONCISEENGLISHGRAMMARYFORSENIORMIDDLESCHOOLS)》。应当说,课本程度不低,老师的教学水平也高。但是因为解放初期国家实行了“向苏联老大哥一边倒”的*策,许多学校都改教俄语。因此同学们对英语不太重视,还有人编了顺口溜调侃。至今我还对两个“洋泾浜”顺口溜有印象。一个是“Father、Mother敬禀者,儿在学校读book,样样功课都good,唯有English不及格……“。还有“来是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苏省镇江中学散忆下丨镇中m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