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理事孙汝初研究员
世界古代铜镜的考古学研究——古代中亚农业文化与中国齐家文化铜镜起源及传播(一)文/孙汝初
一、概述1、中亚的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及地形
中亚的地理概念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提出。他把中亚看作是一独立的地域。因为中亚地区四周被山脉环绕,中北部有卡拉库姆沙漠、克孜尔库姆沙漠形成的低地。且离开海洋较远,气候炎热干燥,属于內陆大陆性气候。
中亚在地域概念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是指前苏联时期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五个国家。广义的中亚是指包括伊朗东北部,里海和乌拉尔山东部前苏联中亚五国,蒙古,中国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內蒙古,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印度河地区。这一地区位居喜玛拉雅山脉、帕米尔髙原和天山山脉两侧。东侧中国部分大家都比较熟悉。西侧的中亚受喜玛拉雅山脉、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影响,地势东髙西低。中部属帕米尔高原的兴都库什山脉从东向西逐步降低,把阿富汗分成南北两部。南部有发源于帕米尔髙原的印度河从东向西流入波斯湾。北部沿兴都库什山洼地、丘陵向西沿伸,与伊朗髙原北部东西走向的科彼特达格山脉连接一直到里海东部,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南部边缘和科比特达格山北侧接壤处形成一条东西向的沙漠绿洲条带。这条绿洲带一直延续到里海东部。在里海东部有山口可以进入里海南端伊朗厄尔布士山山前平原。从这里可以经过伊朗中部进入安纳托里亚髙原和西亚地中海地区。是历史上西亚人群不断向中亚迁徏的主要通道。
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冰川雪山融雪的阿姆河和发源于天山山脉的锡尔河在兴都库什山北侧,从东向西流经卡拉库姆沙漠和克孜尔库姆沙漠进入咸海。哈萨克斯坦北部草原连接欧亚草原东西两端。从哈萨克斯坦草原向东经过七河地区可进入中国新疆北部、哈萨克斯坦和蒙古之间的阿尔泰地区经內蒙古进入中国东部。这里也是人们常说的从西方进入中国的草原通道。
在兴都库什山西部与伊朗髙原东部接壤处有一条从中亚北部进入南部印度河地区的重要通道。发源于阿富汗兴都库什山的赫尔曼德河向西流入锡斯坦的季节性湖泊萨比里湖。在这一地区形成许多可以农业种植的绿洲。从捷詹河向南通过阿富汗博兰山口可以进入印度河平原。
2、世界古代铜镜向南、向西方向传播发展情况归纳
前面几章,我们详细介绍了世界古代最早祭祀太阳的碗形铜镜、在西亚伊朗卡尚沙漠绿洲锡亚尔克、被来自土耳其恰塔尔休于移民人群后裔发明出来以后,因为宗教原因,迅速向南传播到伊朗西南部的苏萨地区,随后向西传入具有相同相似沼泽平原环境的西亚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地区。在苏美尔被发展成站立太阳神短手柄铜镜形式,再传入西南部地中海南岸非洲的埃及地区。北部非洲尼罗河三角洲平原肥沃的土地和繁荣的农业经济促成了埃及王朝的强大。埃及法老们对太阳神的极度崇拜,使得来自西亚民族祭祀太阳的铜镜在埃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埃及发展出整体形似站立太阳神的木柄铜镜。继而又发展岀象牙、*金、白银作手柄和镜面的镜子。埃及人当时祭拜的著名神灵哈托尔女神、荷鲁斯神和贝斯神相继被做成铜镜的手柄,他们的头上顶着铜镜镜面为体的太阳。铜镜成为埃及人祭祀太阳的法器,并且常常作为与西亚强国外交和传递宗教思想的重要礼品。公元前年前后,爱琴海希腊迈锡尼文明崛起。埃及铜镜随着与希腊的海上贸易被迈锡尼贵族引入希腊,为北方来的迈锡尼阿卡亚人学习西亚北非农业民族先进文化所用。在此后希腊各个历史时期、被善于创新的希腊民族改造成具有希腊民族宗教特征的希腊神灵手柄铜镜、大型赫尔欧密斯神座式铜镜、神话故事线刻画铜镜和希腊宙斯神话浮雕盖盒式铜镜。希腊民族是来自北方草原的印欧语民族。他们信仰崇拜雷神宗教。虽然他们的宗教与非洲人和地中海东岸长头欧罗巴人混血形成的黑头发、黑眼珠的土著达罗毗萘人并不相同,但是他们创造出希腊民族喜闻乐见的系列铜镜形式为宣传自己的宗教服务,一直沿用到公元后的罗马帝国时期。把西亚民族祭祀太阳的铜镜吸收转变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从希腊系列铜镜纹饰始终与神灵的联系看、希腊铜镜仍然具有强烈的宗教性质。
希腊系列铜镜对周边的意大利半岛伊特鲁里亚铜镜、罗马铜镜和黑海沿岸东欧和南俄草原斯基泰人的铜镜产生重要影响。斯基泰人(也称西徐亚人)融合了希腊手柄铜镜和中国圆形中心带钮铜镜的特点、结合他们信仰的动物神灵,创造出圆形动物钮铜镜和动物手柄铜镜。斯基泰人的动物手柄铜镜在沿哈萨克斯坦北部草原、阿尔泰、南西伯利亚米努辛斯克盆地向东方的传播中,促使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中国古羌人发明出一种动物钮柄羌王挂镜,这种羌王挂镜以崇拜的动物图腾为形似手柄的挂钮,用于羌族首领、酋长和羌王穿绳系带挂在胸前显示威权,并且在祭祀太阳时作为图腾象佂物。这种羌王挂镜一直向东传播到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中国新疆、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东北直至河北地区。这个过程将在后文中国古代羌王挂镜章节仲介绍。
3、世界古代铜镜同时向北、向东传播发展与中亚农业文化圈
在伊朗锡亚尔克铜镜向南、向西传播的同时,锡亚尔克碗形圆形铜镜也向北方具有相同宗教传统的厄尔布士山山前平原、里海东部沿科彼特达格山北侧和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南缘接壤处众多沙漠绿洲中的中亚农业人群中传播。由于伊朗东西走向的科比特达格山山坡的集水作用,山坡坡面集结的雨水雪水向下流淌,在山脚下汇聚成小溪河流。这些水源滋润了山脚下的沙漠地带,在科比特达格山和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交界的沿线形成了一条宽数十公里,长余公里的绿洲农业带。这些农业绿洲与伊朗卡尚锡亚尔克农业绿洲有着相同相似的自然环境。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受土地和气候制约的西亚地中海东部利凡特走廊的农业人群、土耳其恰塔尔休于农业人群和伊朗扎格罗斯山区、卡维尔盐漠周边农业绿洲的人群不断向北向东迁徒,在里海东岸沿科彼特达格山东行的中亚农业绿洲带创造了哲通文化、安诺文化和纳马兹加等文化。土地和人口的压力,促使这些来自西亚地区的农业移民在西亚农业诞生后的数千年中前赴后继,不断向中亚、南亚适合农业种植的地区迁徒。这些人群在捷詹河、穆尔加布河三角洲向南通过锡斯坦周围地区进入阿富汗蒙迪加克。又通过阿富汗西南部的博兰山口向南进入印度河地区,并沿印度河上行进入克什米尔和恒河地区。沿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北侧农业绿洲进入土火罗盆地和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地区的泽拉夫善河地区。并继续上行进入锡尔河上游费尔干纳盆地。中亚沙漠绿洲的纳马兹加文化、阿富汗蒙迪加克文化、俾路支斯坦的梅尔加赫文化和以后的哈拉帕、摩亨佐达罗印度河文化、费尔干纳盆地前面的萨拉兹姆文化,这些考古学文化出土的祭祀太阳的圆形铜镜和手柄铜镜提供了西亚农业民族向中亚南部、东部和南亚不断迁徒的考古学证据。
据前苏联科学院学者B.M.马松先生研究,这些来自西亚的农业民族在中亚中部、中亚东部、南亚和西亚地区形成了一个农业文化圈。(见文物岀版社《考古学参考资料》3-4,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中亚文明史》第一卷)这一农亚文化圈具有相同的以农业种植为主、兼营家庭养殖和手工业的经济。信奉相同的祖先崇拜、太阳神崇拜、丰产女神崇拜和动植物崇拜的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宗教。人种上以达罗毗荼人为主。善于商品贸易。讲着相同相似的东伊朗语语言,常被称作东伊朗语民族。这些农业民族的居民,依靠农业经济的积累,掌握先进的制陶和使用石范、失蜡法金属加工冶炼铸造铜器的技术。他们使用颜色图画装饰的家庭祭室和公共祭室以及后期形制独特的神庙祭祀祖先、丰育女神、和动植物神。使用铜镜祭祀太阳。早期实行把祖先埋葬在居室内地板下的室内屈肢葬和二次拾骨葬葬俗,使用红色赤铁矿粉或赭石粉撤在亡故亲人的尸骨上,使用土坯以及木板模框填入泥土夯实法制造城墙、房屋墙壁。喜欢使用权杖和珠链显示威权等级。使用印章辩别区分个人财产。他们很早就发明了牛和驴拉的木板轮四轮车,并且在年前后巳经种植亚麻,使用麻皮丝和纺轮纺紗,使用织机织制麻布制作衣服。这个范围包括西亚、中亚中部、中亚东部、阿富汗和南亚地区的麦作农业圈的居民,在中亚西部至东部创建了新石器文化时期的哲通文化、铜石并用时代的安诺文化和纳马兹加文化(纳马兹加文化包含青铜文化和铁器时代文化)等许多古代文化遗址。纳马兹加文化二期出土的红铜制造的碗形铜镜年代在公元前年前后,由于纳马兹加文化早期没有铜矿,他们使用的铜料是伊朗铜矿冶炼好的小块铜锭、进口来以后在当地熔化铜锭,使用锡亚尔克铸造铜镜的石范技术模仿铸造圆型铜镜。在锡亚尔克铜镜出现后不久,就制造出了与锡亚尔克相同的圆形碗形铜镜。这种使用进口铜锭在当地制作铜器、在西方铜冶业落后地区和缺少铜矿地区非常普遍。也是中国西北早期铜器出现的原因。纳马兹加文化二期出土的铜镜是红铜制成的,红铜是很软的,红铜加工的镜面反射光线很弱,是不能用来照容的。所以纳马兹加的铜镜只能是继承锡亚尔克铜镜宗教用途用来祭祀太阳的。
从伊朗锡亚尔克铜镜发明出来不久就出现在中亚纳马兹加、阿富汗蒙迪加克、费尔干纳盆地萨拉兹姆和俾路支斯坦梅尔伽赫这些东伊朗语民族农业文化圈看,铜镜是西亚中亚农业民族祭祀太阳的产物。随着农业经济和宗教文化传播到欧亚大陆各地。因此可以十分确定地说,中国古代铜镜的源头来自西方农业文化民族,即从费尔干纳盆地传播到相邻的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农业绿洲,并且通过新疆南部至中原内陆的新疆和田玉传播通道首先进入*河上游河西走廊具有相同相似沙漠绿洲农业环境的齐家文化。在古羌族聚居的齐家文化、古羌人吸纳中亚萨拉兹姆农业绿洲人群使用铜镜祭祀太阳的文化,在齐家文化创造出了中国最早的祭祀太阳的法器铜镜。关于齐家文化铜镜起源于中亚农业文化影响,我们在后面有详尽的论证。另外我们从齐家文化铜镜和商代大量早期铜镜背面的太阳光芒纹图画,也可以确认从齐家文化到商周时期的早期铜镜都是用于祭祀太阳的。这与西亚中亚农业文化圈使用铜镜祭祀太阳的文化传统完全一致。然而西方北部东欧草原、中亚中部和北部草原民族使用铜镜的年代大大晚于南方农业文化民族的铜镜。这也证明铜镜先在南部农业民族起源和繁荣,然后慢慢被北方草原具有太阳崇拜宗教传统的民族吸纳接受、成为草原民族祭祀太阳的法器而在欧亚草原传播。南方农业民族和北方草原民族使用铜镜时间的先后,也可以证明铜镜是农业民族发明的。
鉴于中国从民国至今的许多关于中国古代铜镜起源的猜想和一些具体的论证,我们将在后文中逐一加以分析。并且联系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发展,探讨中国古代铜镜对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区、蒙古、阿尔泰以及中亚、越南等地区古代铜镜的影响。
4、中国古代铜镜概述
欧亚大陆东方的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古代铜镜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代经过考古发掘出土、城市扩建和道路交通、水利工程基本建设出土,和通过各种渠道留存在官方和民间的、从齐家文化开始到清代的古代铜镜数量,总数可以超过十万面以上。其数量远远超过数以万计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以及全世界古代铜镜遗存的总和。中国如此巨大的古代铜镜的存世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和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国古人创造的圆板形状、中心有穿孔系钮的圆板具钮铜镜,在世界古代铜镜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铜镜从公元前年前后的甘肃齐家文化开始,一直到清末民国彻底退出照容领域成为吉祥物,延续传播使用了多年时间。其中从齐家文化到公元前年西周期间多年的时间中,中国铜镜一直是北方长城文化带古羌族国王、酋长和部落首领执掌的祭祀太阳的图腾和法器。是不能用来照容的。直到西周时期、生活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的古羌族,在使用白石取火的实践中发明了使用铜镜取火,并且从铜镜取火中发明了中国独特的,从阳光中获取明火的取天火神器——“阳燧”以后,(注:关于中国西周时期发明取火器阳燧的论证,请参阅《中国古代阳燧图录及其考古学研究》)由于西周王朝贵族与古羌人贵族世代通婚的特殊关系,中原西周王朝发现了古羌族从太阳光中获取明火的神器阳燧之后大感惊异,随即从古羌族引进了阳燧,并且使用当时中原独特的陶范铸造技术和髙锡青铜铸造阳燧,用来为当时国家头等大事——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用神权震摄民众、维护统治的国家祭祀活动获取天火,焚化献给神灵的祭品。(在当时,“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既祭祀神灵维护君权神授的统治和打仗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据史籍记载,当时的西周王朝为了管理阳燧和阳燧取火,特设了“司烜氏”这一*府官职对阳燧专门管理。西周王朝对阳燧的重视使得阳燧地位提髙,成为了西周王朝重要的特殊礼器。
西周王朝从羌族引进的取火阳燧,由于使用了中原成熟先进的陶范技术铸造,使得铜锡合金比例更加合理、形制更加规整、纹饰精美。西周王朝的铜器抛光技术使得阳燧反射阳光的效率大大提髙。因为使用高锡青铜,西周时期中原王朝使用陶范铸造的阳燧,其镜面虽然内凹呈球面形,但是已经可以清晰映照出人影并且毫发毕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周虎乌纹阳燧可以证明)具有了后期照容铜镜的功能。当时西周王朝制作阳燧的工匠和保管使用阳燧的司烜氏最早发现了阳燧的照容功能。同时这一重要功能也必定会让西周贵族知悉。因为在当时西周贵族男女还在使用即昂贵、又不清晰、又不易搬动的铜鉴盛水照容。爱美却又清逸的西周贵族面对这即小又轻便且映照效果接近现代玻璃镜子的阳燧的映照功能岂能不动心。但是从考古出土的中原使用陶范铸造的阳燧数量极少、中原使用陶范铸造的平面照容铜镜在数百年后的春秋时期才出现、战国时期才大量流行的事实看,碍于祭祀礼制的西周贵族并没有在西周时使用礼神的阳燧来为凡人照容。直到东周(既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朝衰弱、礼崩乐坏,青铜礼器渐渐沦落为贵族士大夫反映身份等级的酒器食器之时,阳燧的映照功能才在中原陶范铸造的平面照容铜镜中发挥出来,正式取代铜鉴成为贵族专用的照容工具。关于这一事实,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西周陶范铸造的虎乌纹阳燧(同上)与西周贵族的姻亲古羌族使用他们的石范铸造的小型双钮、单钮铜镜在同一个墓地出土可以证明。证明中原西周王朝使用陶范铸造礼器阳燧的同时,北方长城文化带的古羌族仍然使用他们从中亚学习获得的石范铸造阳燧和铜镜,用来祭祀太阳和取火。并没有从中原获得陶范铸造阳燧和铜镜技术,(如果当时羌族获得了中原先进的陶范铸铜技术,就不会存在石范铸造的铜镜了)说明中原发明的陶范铸铜技术是对外族严格保密的。即使是对西周王朝建国有功,与西周贵族世代通婚、可以葬入西周宗族墓地的古羌族亦不例外。
中国考古实践中,常常发现中原北方出土的青铜器形制简陋,制作粗糙。常常都是武器、工具和牌饰类的人体装饰铜器,除了后期的铜鍑和学习模仿中原陶范铸造仿制的容器外,极少见到铜制容器。它们与中原商周以来铸造的纹饰精美、形制高大规整、式样繁复的青铜酒器、水器、食器等礼器完全不同。同为华夏民族的中原与北方为什么铜器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别呢?由于长期无法弄清原因,为了区别,中国专家学者就给这些北方青铜器起了“北方系青铜器”的名称。虽然经过多年研究,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别至今尚未见到可信的结论。我们从中国古代铜镜的研究中,发现从齐家文化开始的中国铜镜,一直使用与西亚、中亚一样的石范进行铸造。这一情况一直随古羌族不断向东方迁徒的过程在中原北方的长城沿线延续。(北方长城文化带也发现过极少数初级简易陶范、但功能与石范相同,且技术上始终没有进步,只能铸造和北方长城文化带石范铸造相同的简单铜器)并且在战国时期随着中原王朝建造长城,迫使北方古羌族向东方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俄罗斯远东等地区迁徒时,把他们的石范铸造铜镜和铜器的技术带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直到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统一全国。这一时期中国北方长城文化带消失,中原特殊的陶范铸造铜镜技术在全国各地普及,石范只在铸造钱币等特殊铸造领域还有残存,基本退出了中国铜器铸造领域。随着汉武帝公元前108年灭卫满朝鲜建四郡,朝鲜半岛也获得了中原陶范铸造铜镜技术。从西汉开始、朝鲜半岛已经出现陶范铸造的汉式铜镜,原来从中国北方传入的石范铸铜技术逐渐消失。日本列岛也因为中国秦朝徐福逃迁日本、佛教传播和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铸镜工匠逃避战乱向日本迁徒,在汉代已经出现石范仿铸和中国陶范铸造的汉式铜镜。日本出土的石范和陶范铸造的铜镜和铜器以及残留下来的石范和陶范提供了考古学证据。
从中国古代铜镜的传播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在中国齐家文化前后直到汉代,北方地区存在主要使用石范铸造北方式铜器的系统。受石范铸造铜器技术上的限制,石范区的铜镜和铜器在形制和纹饰技术上远远落后于中原。而在中原地区,中原民族在悠久的陶器制造中积累经验创造了陶范铸铜技术,通过在商代以前数百年时间中不断学习汲取北方石范铸铜技术的优点对陶范铸铜技术加以完善和提高。使得在二里头文化一期时还与北方同样使用石范铸造、试用不成熟的陶范铸造小件铜器的中原民族,在二里头三期开始使用中原发明的独特的陶范技术铸造出了铜容器平底爵,并且取代陶制礼器用于祭祀神灵。到了商周时期受当时宗教推动不惜工本使用陶范铸造出了全世界第一流的商周青铜礼器,使得中国的铜器铸造技术一呜惊人,一枝独秀,开始雄居世界第一而超越比中国早出数千年的西方铜器铸造技术。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国汉代以前存在两个不同的铜器铸造技术系统;一个是年代较早、由北方长城文化带古羌族从中亚学习获得的石范及失蜡法为主的铸铜技术系统。另一个是中原从红山文化开始岀现,直到二里头文化三期才成熟形成生产力的中原陶范铸造铜器技术系统。
中国从齐家文化开始的铜镜,从公元前年前后到年清朝结束延用了多年时间。与研究石器、陶器等历史悠久的古代事物一样,为了研究方便、专家学者常常根据制造技术、类型等对它们进行分期分类。过去中国古代铜镜常常被专家学者划分为春秋战国时期铜镜、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铜镜、隋唐五代时期铜镜、宋辽金元时期铜镜、明凊时期铜镜五个历史分期。事实上这种分期忽略了中国从齐家文化到公元前年西周时期近多年中国早期铜镜的存在。虽然中国从齐家文化开始的早期铜镜是北方长城文化带古羌族使用石范铸造的祭祀太阳的法器,并不能用于照容。但是中原王朝从使用陶范仿制铸造第一面古羌族取火阳燧,到春秋时从阳燧中发明平面照容铜镜。其源头都来自中国早期铜镜的直接影响。就如同没有西亚中亚农业民族使用铜镜祭祀太阳文化的影响,齐家文化的古羌人不可能独立发明出中国最早铜镜一样;没有古羌人发明的从太阳光中取火的阳燧,中原西周王朝不可能使用陶范仿铸阳燧,也就不可能在铸造使用阳燧过程中发现阳燧的映照功能,继而在春秋时使用陶范铸造出平面照容铜镜。因此、中国从齐家文化开始到西周时期的早期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的源头。如果在中国古代铜镜史中忽略或放弃中国早期铜镜,哪么中国古代铜镜史就是无源头的和不完整的。这一点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国铜镜研究者忽略,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国古代铜镜史中,加入早期铜镜这一内容。这是我们需要说明的。
二、中国的地形、中国史前与西方交流的事实及其考古证据和中国与西方的陆路通道
1、中国的地形
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学证据证明,中国最早的齐家文化铜镜是受西亚中亚农业文化民族影响,从中亚传入中国的。但是在古代条件下,无论是实物传播还是通过文化影响都离不开人群迁徙和相互交流。这就需要具体人群往来联系的通道。由于中国地形特殊,中国西部、南部、和东部基本被青藏髙原、喜玛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和大海包围。半月形的世界屋脊髙耸在西方阻挡了中国与西方的陆路交通。在航海技术还没有成熟,马匹还未成为人类交通工具的古代,陆路交通的阻断造成了中国与西方世界联系较少的现实。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常识中、一直认为中国与西方的交通是从多年前西汉武帝时为了合围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和其后“凿空”西方的丝绸贸易之路开始的原因之一。鉴于西方的石器制作技术和小麦、大麦等农业作物,*牛、山羊、绵羊养殖技术早在几万年和汉代以前数千年已经从西方传入中国。我们必须寻找当时人们从西方进入中国的通道以及考古学证据来证明古代中西方交流的可行性。然而这首先必须对中国的地形简单了解。
图1:卫星拍摄的中国地形地貌图
上图是我国主要地区的地形地貌卫星图。我们从左往右依次可以看到哪西北-东南走向、象一道围墙一样的喜玛拉雅山脉耸立在青藏高原左侧。这里聚集着包括珠玛拉马峰在内的多座海拔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包括14座海拔超过米以上的山峰。是地球上海拔最髙的地区。喜玛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天山山脉从东南到西北在中国的西部竖起了一堵髙耸入云的围墙,客观上影响了中国古代与西方的联系。喜玛拉雅山脉和天山山脉西侧是东南亚,南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亚地区。喜玛拉雅山脉东侧从南到北依次是青藏髙原、新疆塔里木盆地、天山山脉的准葛尔盆地。准葛尔盆地以北就是从东欧草原、黑海北岸草原、里海北岸草原和中亚哈萨克斯坦中、北部草原、中国新疆北部与蒙古之间的阿尔泰草原。以及中国内蒙古、东北地区草原。因为它们互相连通、也合称为欧亚大草原。
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从喜玛拉雅山东侧的青藏髙原南边到北边祁连山、阿尔金山地区,是中国境内最高的地区。地理学上称作第一阶梯。平均海拔米以上。起原于青藏髙原冰川雪山融化水流形成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和*河从这里自西向东流向南亚、东南亚、长江下游平原上海崇明和山东东营*河冲积平原分别注入印度洋、南海、东海和渤海。在第一阶梯之外、从东北大兴安岭、依次向南衍接的是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王屋山、大别山脉、巫山山脉和雪峰山西侧为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以东从北向南的东北平原、辽东丘陵、华北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和东南丘陵地区为第三阶梯。地势西髙东低,导致中国水系大多向东流。需要重视的是,在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前期,由于地球气温变化,东部第三阶梯的冲积平原除去丘陵地区以外大多还被海水淹没没有形成平原。人类陆路南北交通是通过第二阶梯东缘的雪峰山、巫山、太行山、燕山、和大兴安岭展开的。与现代南北交通路线并不相同。同时还有通过舟船与东南丘陵、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之间和第二阶梯地区的沿海水路交通的存在。
图2、中国地形三级阶梯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制作者所有)
了解中国的地形地貌不但是为了更加准确考证中国古代民族之间人群迁徙、文化交流以及随之产生的石器工具、陶器、玉器、铜器在中国境内的扩散传播,寻找中国古代各种文化形成和相互交流的真实途径和原因。就我们研究的古代铜镜如何从西亚、中亚农业民族传播到中国西北甘肃的齐家文化,寻找从中亚翻越喜玛拉雅山脉的古代通道以及通过考古学证据加以证实,证明中国古代与西方的交通要远远早于西汉时期张骞开拓的丝绸之路,实在是非常必须的。
2、中国史前与西方交流的事实及考古学证据
中国古代在丝绸之路之前、与西方交流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事例是非常多的。这些东西方交流的事实从远古时期一直到西汉丝绸之路时期,几乎可以囊括多万年来所有人类从非洲迁徏到中国的历史。如果弄清这些问题,可以解决中国考古学、人类学和古代历史上诸多积淀下来的疑难问题。譬如建国以来在中国西南部发现的云南元谋猿人、长江流域重庆巫山人、湖南清江建始人、安徽繁昌人、陕西蓝田玉山镇上陈人、河北泥河湾马圈沟人等等有着万年上下历史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以及他们为什么都没有跨越第二阶梯进入第三阶梯地区。
(1)洞室墓葬俗
在古代世界,宗教始终是全世界各民族最为重视的大事。受到当时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约,人们为了食物,为了延续生命,对自然界变化无常的风雨雷电、洪水地震、火山爆发、酷暑严寒和瘟疫病祸造成的动植物大量死亡、食物减少的无法抗拒和无法理解以及人类对自身睡眠中精神活动的诧异,由精神上的恐惧造成对大自然的敬畏而产生的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原始宗教,产生太阳崇拜、雷神崇拜为主的许多自然神灵宗拜。为寻求保护、人们向曾经生育和保护过自已的亡故祖先祀求佑护而产生祖先崇拜。虽然内容并不相同,但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时期,宗教就产生了。随着尼安德特人发明宗教以及人们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原始自然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宗教相关的礼仪被发明岀来。这些以满足神灵祖先愉悦为目的的礼仪在祭祀活动中逐渐加强繁复。人们总是以最好的食物、人类自已喜欢的最好器物和事物虔诚地敬献给神灵祖先,祀求神灵祖先的关照和佑护。同时与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相关的祭祀礼仪和礼器以及事关祖先崇拜的葬俗也被越来越重视而越来越繁复,并且被视为神圣而不可随便改变。西亚地中海东岸最早拥有麦作农业经济积累的利凡特人和土耳其恰塔尔休于的人群,万年前就有把亡故祖先的头骨取出,饰以泥土制成头像放在家中和祭室祭祀的习俗。为了保护祖先的尸骨,他们与尼安德特人一样把亡故祖先的尸体直接埋葬在家中的地板下,并且撤上赤铁矿粉。这种室内葬习俗延续了很久,成为西亚、中亚农业民族早期的传统葬俗。因为葬俗关系到民族宗教,一般不会随时改变,往往被一个民族传承几百年几千年不变,从而保存了大量这一民族的古代信息。因此成为了考古学上追踪民族发展迁徙的重要线索和证据。譬如洞室墓葬俗是先挖一个垂直的深土坑,然后在坑底部向一侧或几侧、从侧面向里挖掘,挖出窑洞状的空间,把祖先尸体、棺木和随葬品放入窑洞状空间中,再用木板石块遮住通往窑洞空间的通道,然后填土把先挖的垂直深土坑填平。这种葬式实际上是为亡故先人在地下营造了一个有空间的墓室,避免竖穴土坑式墓葬把泥土直接填埋在棺椁上没有空间,给亡故先人营造一个更大的地下空间。这种洞室墓最早在西亚叙利亚北部喀什卡绍克遗址被发现,年代在公元前年前后的欧贝德文化后期。此后这种洞室墓葬俗往东传播、在中国宗日、齐家等文化有出现。晚期在东欧草原和距离我国新疆不远的中亚泽拉夫善河地区曼尔-扎巴巴遗址也有发现,年代在公元前年未至公元前纪。就是说通过多年的连续传承,具有洞室墓葬俗传统的这一民族已经向北、向东迁徙到东欧草原、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此后这种葬俗随着万年前后生活在西北的古羌人不断东迁传播到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东北和河北等地区。西北的宗日文化和齐家文化有大量洞室墓葬俗。西亚洞室墓早于中国一千多年,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说明为什么中国西北的古羌人会使用起源于西亚的这种洞室墓葬俗,以及中国古羌人与西亚中亚东伊朗语农业民族的内在关系。但是存在于中国北方的洞室墓可以证明、早在宗日、齐家文化前后中亚东伊朗语民族与中国西北古羌族的宗教联系就已存在。
(2)丰产女神崇拜
与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原始宗教相关的丰产女神崇拜,是西亚麦作农业民族重要的神灵崇拜之一。考古出土实物证实,丰产女神崇拜起源于欧洲3万年前后的洞穴狩猎人群。欧洲法国、德国、东欧和俄罗斯西伯利亚马耳它文化出土的由猛玛象牙、动物骨角、石刻和陶土制造的各种丰产女神雕像、反映了洞穴人时期人们对狩猎动物、釆集植物性食物和人类自身人丁兴旺丰产丰收愿望的祀求。人们从女人生育过程和能力上想象认为,动物、植物和人类自身的生育繁殖受到冥冥中生育神灵的控制。而左右动物、植物丰产的神灵形像必定与人类中繁殖生育能力最强的女性相同,具有丰乳肥臀强大的生育繁殖能力。人们想象出丰产女神形像并用猛犸象牙、石头、陶塑制成丰产女神和动物植物神偶像进行崇拜祭祀,祀求动物丰产、植物丰收以满足生存需要的食物。祀求人丁兴旺以延续生命和种族、战胜捕猎凶猛的巨兽。出于这些思维人们创造出了丰产女神、和动物、植物等与食物相关的神灵雕像。随着欧洲猎人跟随寒带动物猛玛象、糜鹿的迁徙把宗教中的丰产女神传播到了东欧草原和西伯利亚。这些地区出土的丰产女神雕像予以了证实。源于欧洲的丰产女神崇拜随着人类迁徙向东传入西亚麦作农业地区,成为新石器时代西亚、中亚和南亚农业民族的神灵。她们与动物雕像一起先后出现在西亚、中亚和南亚农业区,成为农亚民族崇拜的自然神灵中的一员。
我们检视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在北方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陕西扶风案板遗址的仰韶文化、河北滦平后台子文化以及马家窑彩陶等文化中、都有发现与西亚中亚类似的丰育女神石像、陶像、动物陶塑和陶器浮雕上的丰产女神形像。虽然她们后期被女阴形状的玉壁、繁殖能力强大的青蛙、父系氏族社会时的男祖等形像取代,但是他们代表的人类祀求丰产的观念是始终一致的。这种起源于西方数万年以前的丰产女神崇拜在年前后的兴隆洼文化已经来到中国。他们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北滦平后台子文化、马家窑文化都是农耕文化,与西方洞穴人和北亚马耳它早期的狩猎文化并不相同。从传递文化信息路径看与中亚农业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都有联系。看看红山文化出土的红山女神形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娲等女神并不相同,那么她来自何方?怎样来的?红山人建造女神庙祭祀女神祀求什么?是否值得我们思考它们与西方的联系呢?
(3)源自西方的红敛葬宗教葬俗在中国
起源于西方葬俗传统中的在亡故祖先尸骨上撤红色赤铁矿粉或颗粒的习俗,最早在欧洲尼安德特人墓穴中发现。考古证据显示,欧洲洞穴中发掘出尼安德特人使用的赤铁矿实物最早可到40万年以前。在2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墓葬中赤铁矿巳可经常发现。因为红色代表人的血液,尼安德特人在狩猎实践中得知,血液与生命是连在一起的。他们发现死去的亲人身上失去了血液,就想办法为他们补充血液。他们找来原本用于装饰身体,与血液颜色相同相近的赤铁矿砸碎磨成粉状或颗粒撒在亡故亲人的尸骨上,或许期望亡故亲人获得血液后复活。同时他们常常用烹制好的猎物肉摆放在亡故亲人尸骨周围,期望他们复活后食用。旧石器中期乌兹别克斯坦捷西克塔什洞穴遗址第五层发现的尼安德特儿童化石的墓葬中,尼安徳特人在儿童身边放置了六对野山羊角用于祭祀。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尼安德特人巳经发明了宗教、他们埋葬亡故亲人开创了人类的葬俗制度。这种方式有利于保护亡故亲人尸体不受食腐动物的侵害,或许他们已经具有祖先宗拜的思维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活和来世观念。尼安德特人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观察思考形成的宗教习俗开创了人类宗教的先河。在此后被人类代代相传继承直至现代。考古证据证明,西亚伊拉克北部大扎卜河地区扎维凯米遗址沙尼达尔洞穴D层出土的7具5万年前后尼安德特人整体骨架化石、中亚尼安德特人化石都有使用赤铁矿粉敛葬的习俗,说明这种欧洲冰河时代的尼安德特人这一时期已经迁徙到了西亚中亚地区。其后在中亚哲通文化、安诺文化、纳马兹加文化遗址中都继承西亚在亡故亲人尸骨上撤赤铁矿粉的习俗。然而我们考察中国的情况会发现,中国北京周口店3年至20年时期的山顶洞人、同样有把赤铁矿粉撤在已故亲人尸体上的习俗。山西晋城沁水县2年至0年之间的下川文化、也发现了用赤铁矿粉撤在巳故亲人尸体上的情况。这还不算,我们继续往南看,在广西桂林甑皮岩年前后的稻作农业地区、南宁地区的贝丘遗址、广东潮安陈桥新石器遗址、即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中国从北到南都存在使用红色赤铁矿粉敛葬的尼安德特人的习俗。显然从古代尼安德特人在欧洲跟随着冰期寒带动物向中亚和西伯利亚迁徙的路径、以及近年基因检测中国人有尼安德特人基因看,中国人与尼安德特人似乎有着无法撇开的联系。中国先人的这种使用赤铁矿粉为亡故祖先敛葬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化成使用红色颜料敛葬和红色胶泥、朱砂葬习俗,并且成为了中国葬俗传统。广东曲江石峡新石器遗址、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河南洛阳王湾遗址和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山东大汶口遗址等墓葬尸骨有涂红色颜料习俗。湖北石家河遗址有红色胶泥敛葬。这些尼安德特人撤红色赤铁矿粉的习俗传播到中国后、逐渐演变融入中国人的葬俗中。在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黍为主的*河辽河文明汇集形成的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夏代二里头文化、商代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以及西周墓葬中,都有使用红色朱砂敛葬习俗,并且逐步演化成在棺椁外刷红漆的习俗。这种尼安德特人发明的使用红色赤铁矿粉敛葬的葬俗在非洲也有存在。南部非洲斯威士兰狮洞遗址发现的2年前赤铁矿提取颜料的证据予以了证明。并且这种习俗也在非洲沿续。北非公元前0年的卡普萨文化人群也有使用赤铁矿敛葬的习俗。可以看出,尼安德特人的这一习俗是从欧洲向欧亚大陆和非洲各地区传播的。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它们在0年前后是怎样来到中国的。
(4)农亚民族的太阳崇拜与祭祀太阳的铜镜
就宗教中的太阳崇拜而言,一般认为农业民族与阳光照射联系比较密切。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农业的丰收与太阳温度也密不可分。光照不足庄稼收成就会受到影响。温度太低就会出现霜冻、农作物就会停止生长。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太阳对农业民族实在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太阳崇拜随着农业诞生和农业民族的期望而得到加强。农业民族最早的太阳崇拜证据可以追溯到万年前后西亚安纳托利亚髙原恰塔尔休于人使用当时祭神的宝石黑曜制作圆形石镜祭祀太阳。安纳托利亚髙原有世界最早的宗教祭祀区,这里的早期神庙的历史可超过年。这里是麦作农业的发源地,农业民族太阳崇拜宗教在这里开始符合实际情况。麦作农业民族从黑曜石镜发展而成的碗形红铜铜镜首先在伊朗锡亚尔克诞生,取代黑曜石镜成为祭祀太阳的法器。并且在西亚农业区、北非埃及、中亚科彼特达格山沿线农业绿洲、阿姆河上游费尔干纳农业盆地、阿富汗蒙迪加克农业区和印度梅尔加赫农业区流行传播。成为西亚、中亚农业民族祭祀太阳的传统法器。中国具有相同绿洲农业的甘肃齐家文化、在西亚伊朗锡亚尔克铜镜发明出来年以后发明出祭祀太阳的齐家文化铜镜。要说中国齐家文化铜镜不受西亚中亚农业民族文化影响而自行独创,哪是很难说服全世界研究者的。齐家文化铜镜怎样在中亚铜镜文化影响下发明出来,这也是离不开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问题是在年前中亚人群和中国新疆南部人群存在交流吗?
(5)小麦和大麦的西来
我国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人以小麦粉为主食。小麦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粮食品种。然而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半月形沃地。地中海东岸到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髙原和伊朗扎格罗斯山西部,那里有小麦大麦的原生野生品种,有适合麦作农业的地中海气候条件。西亚利凡特走廊耶利哥遗址发现的人工种植二粒小麦、年代可早到万年前后。而中国的小麦考古记录最早也只有多年历史。世界上其它地区也没有早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因此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小麦是西亚半月形沃地人类在长期采集野生小麦、大麦的过程中,发现了小麦大麦从种子入土到发芽成长、抽穗灌浆、结果成熟的全过程以后,人为收集壮实麦种种入土中培植的结果。当人们发现种下一粒小麦可以有几十粒甚至几百粒小麦的收获以后,正式的小麦大麦种植农业就开始了。人们在收获季节注意搜集壮实饱满的麦粒留作种子,到了野生小麦自然发芽前夕的日子,把种子埋入泥土中,等待它们发芽、出苗、拔节、开花灌浆、结籽成熟。农业需要人们在原地等待,于是人类改变了游猎和游牧方式开始定居下来。建造牢固的房屋和长期定居的生活设施,制造改进种植收获小麦大麦的工具以及在麦子缺水时浇水和发明引水灌漑的水利工程,以保障小麦大麦正常生长获得良好收成。农业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提髙了人类的经济能力。人类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开展手工业制作,促进了制陶、纺织、石器和金属加工的发展,提高了生活质量。稳定的定居生活促使人口聚集、村落发展为城市。宗教礼仪得到发展,宗教逐渐改变原始游猎经济时的残忍野蛮和弱肉强食而逐步走向文明。这是农业给古代人类社会进步带来的各种好处。因此农业随着人口增加,向西亚以外的中亚、南亚、北非、欧洲等适合农业的地区迅速传播。中国是南方以水稻为主的稻作农业,北方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可能因为中国北方粟黍农业产量太低或口感不如小麦,中原和甘肃四坝文化证据证明北方在公元前年前后已经开始种植原产于西亚的小麦大麦。甘肃四坝文化东灰山出土的碳化小麦粒年代在公元前年以前。因为小麦大麦同是旱作农作物,适合北方低温干旱自然环境,小麦大麦在中国得到发展,成为北方民族的主粮。同样我们要弄清的是,这原产于西亚的小麦大麦年前后是怎样来到中国的。
(6)中国的*牛、山羊、绵羊来自西亚
与小麦大麦一样,我们常见的家畜*牛、山羊、绵羊也是西方首先驯化的。世界考古证据证明,中国的东亚*牛在年前后分批从西亚和印度农业区传入中国,形成了中国的各种*牛品种:如延边*牛、晋南*牛、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等。它们都源于西亚和南亚地区引进的西亚*牛和南亚瘤牛以及东南亚*牛的杂交和混血。所以中国*牛是从西亚、南亚引进的。(虽然有论文认为中国万年前就有牛,中国*牛是本地起源的。但是证据表明那些牛骨是水牛的)一般认为、*牛从西亚传入中国有两条路线。即从西亚、中亚、中国新疆、西北地区的农业区传播路线。还有一条是通过西亚、中亚草原、内蒙古草原的草通道进入中国。从年代先后上看,从中亚绿洲农业区进入中国新疆和甘肃的农业通道进入中国的*牛年代可能要早于草原通道进入中国的*牛。因此,同样存在*牛从中亚进入中国的史前人类交流和怎样来到中国的问题。至于山羊和绵羊,驯化的时间很早,据孔令平在《西亚动物家养的起源》(《考古》年第六期)一文中提供的碳十四数据显示,年动物学家兼考古学家的R.S.索列斯基夫妇在西亚扎格罗斯山北部发现公元前年前后的萨威-克米遗址。此后动物学家D.帕金斯在这里发现了人类最早饲养家羊的证据,碳14测年资料为公元前年加减年。比较中国饲养家羊的年代和家羊主要由西北古羌人饲养的情况,*牛、山羊、绵羊从中亚引进的实际情况也是毫无疑问的。
(7)半地穴式房屋、土坯、夯土墙
中国古代与中亚、西亚的文化交流,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类居住的房屋上,西亚公元前0年卡巴拉文化的人群,因为从洞穴走出到较远的地方去狩猎。有时为了追踪猎物走出去很远、当天无法回到居住的山洞只能露宿野外。因为人类在夜晚视力降低、并且野生猛兽大多夜晚出来寻食,人类野外露宿会遭受到极大危险。没有山洞庇护的卡巴拉人为了防止夜晚被猛兽袭击、发明了用树枝搭建、周围用石块压垫的小型茅屋,进入其中躲避风雨。并且在茅屋中央建火塘生火取暖,用火光威吓使得猛兽不敢靠近。这种猎人夜晚使用的临时性茅屋、久而久之被建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好。为了防止被大风吹毁和避寒,猎人们把茅屋地基向地下挖出半人至一人髙的深坑,中间用树杆埋入地基中作柱子,再在柱子顶部捆绑细树枝作伞状房顶的椽子,并在椽子上覆盖茅草做成伞状圆顶茅屋。这种称作半地穴式的茅屋四周,开始用树枝遮栏,后来在围栏上涂以湿泥以防风,最后用石块和面包状土坯围堵,发明了真正的茅屋。人们在茅屋中央挖炉灶生火。除了取暖、驱赶野兽外,还能烘烤食物。随着茅屋越来越大、越来越坚固、茅屋成为卡巴拉文化人群到远处打猎的临时营地。渐渐地人们根据临时营地住宿的经验离开山洞、在临时营地茅屋中长期生活,导致住在洞穴中已经几十万年的人类能够依靠建造茅屋,走到空旷的平地上生活。人类终于依靠建造茅屋摆脱了几十万年来的洞穴生活。随着人类走向平地生活、房屋成为人类代替山洞的重要据点、必定越建越好。为了防止风霜雨雪和保暖,人们逐渐增加墙的厚度;为了増加房屋面积,人们把半地穴式房屋建在平地上,并且为了适合土坯建墙方便,人们把面包形土坯改成了长方形,方便建造方形和长方形以及更大的茅屋。为了保暖,人类在屋顶的茅草上抹泥、最后把房顶做成了平顶、其厚度足以支撑人们在上面任意行走。为了装饰使墙壁、地面更整洁,人们取来白色的石膏涂涮墙面和地面。取来红色和其它颜色装饰祭祀神灵祖先用的公共祭室大房子的墙壁和地面。为了建造大房子和城墙,人们又发明出用四块木板捆绑成木框的木模,在木模中填土、洒水,再用石锤木锤把泥土逐一夯实,然后拆开取下木板模、再加在夯好的土墙上层再填土夯实。这样一层一层使用夯土法建成下部大、上部逐渐缩小的夯土墙取代土坯砌成的墙,提高建房工效。这种夯土墙即稳重又牢固,成为古人筑墙的主要形式。由于西亚、中亚降雨较少,西方人的土墙使用时间很长。扎格罗斯山伊朗与伊拉克交界处的耶莫遗址曾被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农业村落。这个村落有16个文化地层、20至30座房屋形成约人居住的村庄,它们的泥墙都用夯土法建成。已有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史前城垣大多用木板模夯土法建成。考古发掘发现早期城垣多存在于长江流域。湖南常德澧县城头山遗址城垣在年前后用夯土筑成。浙江良渚遗址5年至4年,遗址出土的夯土城垣也在年前后。它们是中国最早的夯土城垣,是证明中国早期使用夹板模筑夯土墙的证据。我们比较一下中国最早的半地穴式茅屋、长方形或方形茅屋、房屋使用白灰装饰、土坯(也称晒干泥砖。用湿泥做成晒干的建筑材料。如果放入窑中烧制就是我们现代建房使用的陶砖。由于古代生产力低,烧制陶砖成本很高,所以烧砖只用在潮湿过水的水利设施、城墙或寺庙墙脚、髙级别墓葬或皇宫墙壁地砖及后代的城墙上。)包括烧砖、夯土墙等建筑和建筑材料与西方的年代。不难看出中国要比西方晚。不过、无论它们是通过文化传播影响中国后中国人的再本地起源、还是由人口迁徙带入中国。这些年代很早的西方事物它们在其后的中国出现,总需要我们考虑中国与西方交流的因素。
(8)砍砸石器、阿舍利手斧和石球等古代石器的传播
我们在研究世界历史中发现,如果没有东西方的交流、哪么人类为什么都会存在相同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经历呢?哪些早期的砍砸石器、阿舍利手斧、石球又怎么会在非洲开始的全欧亚大陆都有出现呢?(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家哈兰-L-莫维士著作《东亚和南亚早期石器文化》一书提出的中国缺少阿舍利手斧、属于早期砍砸器文化区的理论,似乎拥有阿舍利手斧技术的非洲人类到了中亚、南亚、东南亚就没有再进入中国。但事实上中国陕西、吉林在内的许多北方地区也有阿舍利手斧、以及勒瓦娄哇、石核石叶技术存在)其后的欧亚大陆人类为什么都有小石器、石核石叶、细石器、磨制石器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相同经历呢?如果如中国和世界一些人类多地起源说的考古学家结论人类起源于东南亚-云南的拉玛古猿,那么非洲东非奥杜威大裂谷万年前后地层中出土的阿舍利手斧,怎么会与中亚、南亚巴基斯坦70万年前后的穆尔加遗址阿舍利手斧基本一样呢?按时间先后如果人类在东南亚诞生,那么应该距离东南亚较近的巴基斯坦阿舍利手斧年代早于东非大裂谷阿舍利手斧年代才对。因为如果假定人类起源于东南亚,那么非洲的阿舍利石器就是从东南亚传过去的,中亚的阿舍利手斧应该早于非洲才对,形状也应该比东非的原始才对。但是这却与考古学证据都是不符的。事实是东非的阿舍利手斧形状比中亚的原始、年代也早于中亚的阿舍利手斧。类似这样的证据有很多。譬如在中非、南非发现的万年前后的大量古人使用的石球,在中国陕西蓝田公王岭猿人遗址中就有发现。据中科院朱照宇博士团队年7月在陕西蓝田上陈村发现的多件新的旧石器工具考古学证据证明,万年至万年前蓝田人就在这里生活。那么蓝田猿人使用的石球会不会是非洲向东迁徙的人类带过来的呢?这种石球在中国旧石器时代延用了很长时间,在中国有大量发现。但是人们并不知道非洲人使用石球会这么早,所以一直缺少整体性研究,使得这一证据被长期忽视。
非洲出土万年前后的石球(图片源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非洲通史》第一卷)
3、史前东西方交流的陆路通道及考古证据
如果说人类非洲起源说成立,那么肯定有人要问万年前赤身裸体的非洲猿人怎样能够跨越现代人类都视为天险的喜玛拉雅山脉呢?这样的髙原雪山、冰川严寒、无人的荒漠、沙漠,万年前的人类怎么可能翻越喜玛拉雅山脉和髙原来到东面的中国呢?如果按照现代人对现代环境的理解,那么确实似乎没有可能。但是,我们翻阅地质史资料就会发现,其实万年前后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现代是大不一样的。根据中国科学院专家学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我国青藏髙原成因的研究证实,我国青藏髙原和喜玛拉雅山脉崛起于0万年前印度洋冈比纳板块受大洋底部长0多公里的洋中脊活动、火山和熔岩张力影响,地球原有板块撕裂并向北方的欧亚大陆方向漂移。其中冈比纳板块在万年前后到达欧亚大陆南部印度位置、与欧亚大陆板块多次碰撞、使得原本在海底的青藏高原慢慢露出海底成为陆地。但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激烈碰撞是多次的。科学家们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羌塘无人区、青藏高原北部和喀喇昆仑山找到的大范围的原先形成于大洋底深处地壳中的蛇绿岩予以了证明。这些大洋深处地壳中的蛇绿岩大范围出现在青藏髙原南北,证明了青藏高原因板块碰撞从洋底崛起的过程。然而青藏髙原发现的一种生活在大洋底部洋中脊火山熔岩地区的隼嘴贝化石,证明了大洋底部洋中脊火山活动的张力使得地球表面大陆的分裂漂移,造成印度洋板块漂移与欧亚大陆青藏髙原海底板块碰撞使得青藏髙原上升露出海面为陆地。
年科学家们在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玛拉马峰附近的希夏邦马峰海拔米冰川无人区发现一块原本只生长在海拔米以下温暖潮湿草原灌木地带的植物髙山栎的化石。经地磁热释光等现代科技测年,这块化石的年代为万年前后,这一发现证明了一个重要的古代信息。既喜玛拉雅山脉希夏邦马峰所在的吉隆盆地,在万年前还只是海拔米以下的温暖湿润的灌木草原。这里出土的万年前后的三趾马、长颈鹿、古犀牛化石进一步证实了万年前喜玛拉雅山脉髙度还在海拔米以下,热带温带草原动物可以在这里生活并且可以随意向西方(三趾马是从东方向西方迁徏的)或东方迁移。如果这时生活在非洲的早期猿人愿意,他们完全可以以每年向东迁徏5-15公里的距离、在年内到达中国南北。(从东非到东亚约1公里)因此、如果非洲猿人在万年前巳有能力走出非洲,那么中国大陆南北的非洲砍砸石器系统、石球以及阿舍利手斧,还有中国万年前后生活在中国南北的云南人、重庆巫山人、安徽繁昌人、陕西蓝田人、泥河湾马圈沟人等等早期猿人,都可以找到合理的来源和证据。这可觧决世界学术界许多长期以来的争执。
左图,海拔米以下的髙山栎。右图,希夏邦马峰海拔米处得到的髙山栎化石
(图片来自中央电视台十套百年地理大发现:青藏崛起)
虽然地质学、考古学可以支持中国早期人类来源的证据,但是喜玛拉雅山脉和青藏髙原在近万年以来的快速升高,使得喜玛拉雅山脉在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到早期青铜时代,已经在中亚、南亚和中国新疆、青藏髙原之间,形成了仅比现代低-米左右的高山天险。高山崛起后的髙空寒冷气候和冰雪造成的严寒和髙原随着海拔升髙空气中含氧量的减少,造成人类翻越喜玛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天山山脉的困难。
那么,在喜玛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天山山脉西侧受阻隔的中亚人群,(广义的中亚包括伊朗东北、阿富汗、巴基斯坦、南亚印度、苏联中亚五国、中国新疆和蒙古)在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还能不能从西方进入中国呢?如果能、哪么走哪几条通道进入中国呢?考古学证据有哪些呢?事实上、中亚地区与整个欧亚大陆一样,从发现的旧石器遗址看,万年以来一直有人类在这一地区生活和迁徙。因为我们讨论的是青铜时代的铜镜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发展。限于篇幅、除非必要一般我们不再从整体人类史上对中亚南亚与东西方人类交流的过程和文化遗址进行介绍和探讨。仅以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为主。
中亚从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到年以前的青铜时代前期,中国与中亚东西方交流至少有三条主要通道可以进行。第一条是从南方云贵髙原进入东南亚,从缅甸伊洛瓦底江西侧诺开山脉洞鸽山口进入南亚印度地区。进入了印度地区就避开了喜玛拉雅山脉阻隔、可以沿印度河进入伊朗、西亚两河流域以及欧洲和非洲。缅甸杜苏山口据说也是一条古代民族南北迁徙的通道。总之在古代从中国南方进入缅甸,再从缅甸进入南亚有一条交通通道。以前认为0-0年前非洲人类从非洲走出、向东进入西亚苏美尔南部和伊朗,再向东沿印度河向上进入巴基斯坦和恒河地区,再向东南进入缅甸沿伊洛瓦底江上行进入东南亚和中国云南,然后分成二路。一路沿海向北部迁徒,还有一路狩猎者从喜玛拉雅山东侧进入青藏髙原再沿*河东下到达河西走廊后、在*河河套地区分成二路。一路沿阴山草原进入内蒙古和东北。还有一路沿*河到达山西、陕西和河南进入中原。这条东南通道因为经过地区的温度较髙、动植物食物较非富、是人们想象中远古人类东西交通理想的主要通道。也有出土化石和石器等证据支持。
第二条是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翻越帕米尔髙原进入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边缘,再沿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喀什、叶城、和田、于田、民丰、且末和诺羌农业绿洲向东沿河西走廊周边沙漠绿洲农业区进入甘肃、宁夏、内蒙古和东北。也可在河套地区沿*河到山西、陕西、河南。这一条路因为必须翻越帕米尔髙原非常难走,但却因为东西方农业民族生活在这一区域,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东西方农业人群交流的重要通道。(考古上常称作绿洲农业通道)因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类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经济的支持、以及金属工具开创的交通工具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生存能力和交通能力已比远古人类大大提高。这条农业绿洲交通通道至少在早期青铜时代巳经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条是从中亚草原北部哈萨克斯坦草原、经过七河地区、天山北侧和阿尔泰山前草原进入蒙古、内蒙古到达中国北方的草原通道。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欧亚草原通道有公里长。一般认为、如果不计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这些草原通道上的考古学遗址和文化,青铜时代草原通道在牛车和马匹成为交通工具以后发展迅速,公元前年前后随着东欧草原印欧语民族向四方扩散对中国北方古代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
这三条通道以外可能还存在如从四川进入印度的通道、西藏经尼泊尔进入印度的通道和从阿富汗经瓦罕走廊翻越昆仑山进入新疆南部等等通道。但是从考古证据和出土实物看、这些通道开通的时间目前还缺少研究,相关的考古学证据也较少,因此暂不进行探讨。从西藏发现的羌王挂镜确实受到印度铜镜的单向影响看,在战国至汉代时期,这些通道是非常可能存在的。
在以上这些通道中,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进入中国南疆绿洲的农业绿洲通道,因为与西亚中亚最近,并且西亚是当时的世界*治经济中心,宗教、科技、手工业等都比较发达;中亚费尔干纳是当时中亚农业地区和草原地区的经济中心,中国新石器晚期和青铜时代大量事物与这条通道相关。因此在当时这条绿洲农业通道是非常重要的通道。
关于这条通道在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中亚一侧人类迁徏和铜镜传播的考古证据,前苏联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学博士B。M。马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中亚文明史》第一卷中有详细的介绍。前苏联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历史所考古学和古钱学研究室的B。A。拉诺夫在《帕米尔和石器时代人类入居亚洲髙山地区问题》一文中指出;人类在很早的旧石器时代开始,因为捕捉生活在髙山地区的野山羊、山地绵羊、野牦牛、野驴、羚羊等动物,在夏季进入和生活在帕米尔髙原、天山山脉和中亚其它髙山地区。这些狩猎者在帕米尔髙原和天山山脉留下了许多季节性生活营地。在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除了狩猎者以外,经商的古代塞人也在夏秋季节从帕米尔髙原西侧和天山山脉西侧翻越髙山进入中国新疆南北地区。他们在沿途留下了许多生活遗址和石器、陶器证据。据B。A。拉诺夫统计,连结喜玛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和天山山脉五大山系的帕米尔髙原,虽然群山高耸、雪峰林立。平均海拔米至7米。一月份气温平均零下14摄氏度,最低可达零下50摄氏度上下。环境恶劣、人迹罕至。是东西方交通中的一道天险。但是这一天险并非不可逾越。对于土生土长世代生活在这些髙原地区的民族,这些髙原山地非常神圣并不可怕。在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为祭祀山神进入深山的宗教信徒、追寻高原动物的狩猎者和为牟利长途贩运远道经商者就经常穿梭其间。他们大多在平均气温20摄氏度上下的6、7月份进山,沿着峡谷底部河流和山口行进。一般只要食物充足,高原冰雪可提供方便的水源,人类就能徒步通过山谷和山口翻越帕米尔高原,从中亚进入中国新疆南部农业绿洲。生活在帕米尔髙原东侧南疆塔里木盆地边缘农业绿洲的居民,同样可以通过这些通道进入中亚和更远的西方。
古代生活在新疆和中亚帕米尔高原二侧的人们、从中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在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和中亚其它地区高山峻岭和深隧峡谷沿线,留下了许多遗址和遗迹。前苏联研究人员在海拔4米发现的奥斯霍尔遗址。4米卡拉图姆舒克、库尔提克遗址、米的东普沙尔特遗址、米巴赫马尔-吉尔加遗址、和3米处的穆尔加布遗址等等。从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当地宗教人员、猎人和商人们在帕米尔高原留下的遗址表明,帕米尔髙原一直有人类在这一地区活动。其它如天山地区的恰蒂尔克利湖畔的捷列克遗址、萨雷-伊麦克遗址、阿克-琼库尔遗址、阿尔帕遗址等与阿赖山谷以及其它地区发现的阶地和洞穴遗址,都毫无疑问地证明了中亚和新疆地区古代人类东西交通的存在。人类为了生存适应环境拓展生存空间的能力、常常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我国新疆地区的考古也予以了相应的证明。虽然我国新疆地区考古工作比较薄弱,面貌还不太清晰。但是苏联在中亚的历年考古成果证实,中国在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应该有对应时期的考古遗址存在,中国新疆古代与西方交流的历史应该大大提前。中国通过中亚农业区与西方人口迁徏和文化交流应该更加广泛,从而便于追寻中国古代文化的来龙去脉,寻找真实的中国古代历史。解决考古工作中诸多疑难问题。中国由于考古起步晚,新疆比较偏远且地域广大,加上中国考古偏重国内少有走出国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和中国考古走向国际。位于中国古代陆路交通上极为重要的新疆南部和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交通通道,必定会越来越清晰展现出来,证明中国与西方交流的历史真相。
据龚国强在《新疆地区早期铜器略论》一文仲介绍,新疆发现的第一期铜器为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是在帕米尔髙原东部新疆南部喀什通往中亚费尔干纳通道上的疏附县乌帕尔苏勒塘巴俄遗址采集到的红铜锻打4件残细铜棒和12个红铜小铜锭,以及疏附县阿克塔拉遗址采集到的红铜小刀和残铜锭。并且也有打制和磨制石器以及夹砂陶器存在。研究者认为,疏附县苏勒塘巴俄遗址和阿克塔拉遗址出土的遗物,具有中亚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末中亚克尔捷米纳尔文化的特征。因此它们是目前巳知的新疆发现的最早的铜器。(《考古》年第9期)虽然此后专家学者们对其年代长期争执不下。但是根据中亚纳马兹加文化使用红铜铸造铜器的年代较早和因为科彼特达格山早期不产铜。他们使用的红铜都是进口伊朗和其它产铜区的红铜铜绽(小铜块),在当地熔化铸造铜器的传统分析,疏附这些小件红铜器和红铜铜锭是从中亚经费尔干纳盆地翻越帕米尔髙原传入新疆的。又因为中亚使用红铜的时间较早,因此从中亚传入新疆疏附的红铜器和红铜铜锭年代断在公元前年前后符合当时中亚使用红铜的实际情况。虽然专家学者们为此研究争论了几十年还没有结论,这与新疆考古工作不充分、研究者对中亚考古成果了解少有关。相信随着中国专家学者视野的拓展,诸如马家窑和马厂等西北地区岀土的公元前年前后的早期青铜刀、以及铸造技术的来源就能找到正确的源头和结论。根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近年在疏附通往费尔干纳盆地的塔吉克自治县库孜滚戈壁遗址新发现戈壁滩石器加工埸。加工埸数以万计的石器证明了这一地区石器时代高山狩猎者的长期大量存在。而且年代很早。虽然资料还没有全部公布,但是可以把这一通道存在时间大大推前。另外在北部新疆阿尔泰吉木乃县托斯特乡阔依塔斯村发现的4年前后通天洞石器制造遗址,也证明了中亚与新疆早期交流的存在。尤其是在这里发现了距今5年至年的小麦,这里可能是西亚小麦经中亚传入中国的通道之一。虽然数据还没有公开,但是可以肯定、随着新疆考古工作的深入,西亚通过中亚与中国古代的交流面貌将会越来越清晰。
三、中国古代铜镜起源、发展与传播的考古学研究
1、中国古代铜镜起源问题的争论以及分析
中国古代铜镜纹饰精美、数量众多、得益于中国历史进程的连续,从齐家文化开始到凊代各朝各代铜镜实物品种齐全,传承有序。是全世界古代铜镜中各朝各代实物最全,发展传承脉络最清晰、地位最重要、研究最透彻的铜镜之一。
中国古代铜镜的研究,从宋代《金石录》开始到现代世界各国和中国专家学者的研究,巳有近千年历史。中国古代铜镜的研究书藉据中国首席考古学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统计、仅目录就可编写一部书籍。(见李学勤《中国铜镜的起源及传播》)在世界各国古代铜镜研究中,说中国古代铜镜研究得最透彻应该是证据充分的。
然而中国古代铜镜虽然经过上千年中外人士的研究,但是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正如李学勤先生所指出:“虽然有很多学者研究铜镜,然而对于中国铜镜的起源问题,大家至今尚未完全弄清......”(同上文)这种情况对于中国年来数以十万计的古代铜镜,显然是不相适应的。这么长的使用历史、这么多的传承实物、这么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这么多年的研究,却至今不知从哪里来的,似乎情无可原。为了弄清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起源、发展、传播过程,对于中国古代铜镜起源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了
(1)梁上椿先生铜镜起源于铜鉴说及其分析
对于中国古代铜镜起源的研究,中国考古界前辈今人和学术界、收藏界不乏其人。比较典型和有影响的代表性观点也很多。稍加整理、我们就能想到民国时期中国古铜镜收藏大家梁上椿先生。梁上椿先生是清代立宪派元老梁善济之子。早年留学日本,民国时曾任山西省矿务局长。爱好中国古物收藏,曾藏有中国各代古镜面。他在长期的铜镜收藏研究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看法,曾经着有《岩窟藏镜》、《岩窟吉注图録》。关于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梁上椿先生年在《古镜研究总论》中指出:人类最初用池塘中静止的水面照容,“其后逐渐攺进,用铜盆式的铜鉴盛水以照面。也许因为偶然发明,在无水的铜鉴底面也能反照,于是不必盛水而将鉴底擦洗干净。再进一步了解到如只为反照作用,则不用鉴而只用一光泽铜片就能表现效能,乃有镜片的专用制作。跟着为了便利手持,在镜片背面上安放了一个“镜钮”。其后为了美化装饰品起见,在素地镜背之上,加绘种种色彩花纹。又渐觉得不够讲究,就和其它常用的铜器同样,在光面的镜背中添铸了种种的图文。文字盛行之后,又加铸上字铭。这才完成了现在所发现的镜......根据古镜发展的过程,应当最初制的是“素镜”,就是在镜背上只有“钮”而无其它图文,时期应当是开始于商的末期。因为殷代工艺虽然在汤时已经萌芽,而真正的发达似在公历前一二九三年盘庚复兴以后,迨至纣时,虽流于骄侈淫佚,而工艺技术上进步则有惊异的发展。所以镜背的由简素而变至复杂华丽,便可能也是在这一时期”......归纳梁上椿先生关于古代铜镜起源,他提出了:“止水——(陶鉴)——铜鉴——光素铜板——铜板背面加钮——铜板背面加纹饰——铜板背部直接铸纹饰(形成铜镜)”的中国古代铜镜起源的构想。要了解梁上椿先生铜镜起源的构想还需了解一下古人的映照历史。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类对自己身体形状和面貌的发现必定先源于池塘的水面。与所有动物一样原始人类需要毎天到池塘中去喝水。如果没有其它动物,走到池塘水边弯下腰去喝水之前一定会在水中看到自已身体和脸的形状,这是人类产生映照的第一步池塘水面映照法。是人类的偶然发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原始尼安德特人数十万年前就用红色赤铁矿粉涂抹身体。数万年前人类使用有孔或钻孔的小石头、兽牙、兽骨用绳索(据认为是动物的筋脉)穿在一起挂在胸前装饰身体的自然求美需要看,爱美是人类的原始本能之一。产生在吃饱和休息充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