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皮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科普门诊最全血常规解读,瞬间读懂报告内容
TUhjnbcbe - 2021/9/17 21:09:00
白癜风是由于什么引起的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29/5733240.html
血常规是什么?

顾名思义,血常规就是血液的常规检查。

血液在全身流动,身体各种组织和细胞都与之息息相关,因此血液的检查能够反映身体许多方面的信息。血液相关的检查有很多种,血常规检查是对血液中的血细胞数量和种类进行分析的一种检查。

人体许多种异常情况都可能引起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因此血常规检查用途很广。加上其便宜、快捷和稳定的优点,使得血常规一举在这么多血液检查中脱颖而出,受到广大医生的青睐,成为“常规”项目。

血常规有什么用?我前几天才做过一次,今天又让我做,医生是不是要骗我钱?

通过分析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一些基本信息,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

第一,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很多种疾病可能有会引起血常规检查的异常,由此可以帮助医生考虑患者目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可能是什么疾病。

第二,帮助医生确定下一步诊疗计划。血常规分析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血细胞的数量,存在什么样的风险,是否需要采取治疗措施,是不是需要输血,有时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第三,有些疾病的治疗效果需要动态观察,从而指导医生制订和调整治疗方案。比如,如果有缺铁性贫血,补铁治疗后对血常规的定期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治疗有没有效果,如果没有效果是什么原因,以便在诊断和治疗上做出调整。所以,在诊断疾病时以及诊断疾病之后都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血常规已经是健康体检中的必备检查项目,有利于早期发现某些异常情况。

看懂血常规第一步:我的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吗?要弄懂血常规检查的意义,首先需要知道血常规检查包括哪些项目和这些项目的正常范围。血常规中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图中的参考值为成年男性)

需要提醒的是,医学上用到的指标多数都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这个范围称作这个检查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这个范围的意思是说95%或99%的健康人的这项指标是在这个范围当中,也就是说还有1%或5%的健康人是可以超出这个所谓的正常参考值的,因而,在化验单上显示不正常的结果有可能实际上是正常的。

参考值设定的原理

相反,很多指标的数值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动态地检测。有可能有的指标和自己原来相比,已经出现变化,但是检测结果仍然在给出的正常范围,这样就发生了检查结果正常但是有可能已经发生问题。比如原来的血红蛋白有g/L,现在g/L,虽然在正常的结果范围内,其实已经提示可能存在导致贫血的原因了。

因此,血常规的检查结果需要医生结合全面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化验结果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不要过于担心,也不能麻痹大意,应该多多听取医生的意见。

看懂血常规第二步:那些项目都是些什么*?接下来,我们介绍血常规检查中的主要检查项目和它们的临床意义。红细胞

为了分析身体里的红细胞的多少,血常规检查中采用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比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从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和和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体积这三个侧面进行考察,他们彼此相关,但是血红蛋白最常用。

如果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或红细胞比容增高,就要考虑红细胞增多症,可能由吸烟、心脏病、肺部疾病等引起,居于海拔较高的居民血红蛋白也会偏高一点,造血系统的肿瘤也可能波及红细胞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高,比如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血红蛋白可以高达g/L以上,整天红光满面容光焕发,也是需要治疗的。

如果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比容比正常低,您很有可能有贫血。

“血常规小课堂贫血可以引起乏力、头晕和心悸心慌等不适。贫血的原因有许多,可以是缺少造血原料、失血或者骨髓造血过程受到影响。造血原料缺乏主要包括缺铁,这时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红细胞体积减小,这是因为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所致;现在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原因是慢性失血、女性月经过多、肠道肿瘤或痔疮等出血或者长期大量饮茶。造血原料缺乏还常见于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水平减少,前者可以由于偏食、饮酒等引起,后者多见于消化道疾病,这时血红蛋白降低,但是由于细胞发育异常,红细胞体积是偏大的。血细胞在骨髓中生长发育,如果骨髓受到不同原因影响就可能发生贫血,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就是由于自身异常的免疫攻击导致造血干细胞受伤,全部造血都受到打击,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发生白血病时因为白血病细胞过度在骨髓中生长压制了正常造血过程导致正常血细胞减少,这时,就需要对骨髓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化验了。实战演练

缺铁性贫血的血常规结果。可以看出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体积减小,血小板属于反应性增高。进一步检查铁代谢和骨髓穿刺可以确诊。如补铁治疗有效,一般1周网织红细胞增高,2周血红蛋白开始增高,2个月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此后需要继续补充铁剂3个月以补充体内储备铁。关键是找到缺铁的原因并针对病因治疗才能防止复发。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常规结果。可以看出营养性贫血时往往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体积增大。进一步化验可以明确是叶酸缺乏还是维生素B12缺乏,补充营养素后可以恢复正常。

初诊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常规。可以看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显著抑制造成三种血细胞均显著降低。强化免疫抑制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挽救绝大部分患者。

白细胞

白细胞的检查包括了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血液中主要的白细胞有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根据粒细胞胞浆中颗粒的嗜酸碱性不同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主要在体内负责防控感染。不同情况下各类白细胞的数量变化可以不同,对这些细胞数量和类型的分析有利于诊断和判断病情轻重,所以解读血常规中白细胞的结果,需要分清是哪种细胞的数量发生了异常。

先说白细胞增高,可以是反应性的,也可能是肿瘤性的。比如,在细菌感染、白血病和过敏时都会引起白细胞的总数增高,但是感染导致的主要是成熟的有免疫力的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急性白血病时主要是不成熟的白血病肿瘤细胞增多,慢性白血病时主要是成熟形态的各种白细胞增多,而过敏性疾病时增多的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不同的感染也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变化,细菌感染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增多,寄生虫感染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感染可能是淋巴细胞增多,真菌感染可能会引起单核细胞的增多。另外,需要注意,粒细胞在身体里有骨髓储存池、血管边缘池和循环池。从血管中常规抽血时主要检查的是循环池的细胞,所以有时运动后粒细胞可能会增高。还要注意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的白细胞计数可以增高,也可以正常,甚至可能反而降低,这是因为白血病时正常的细胞数量是减少的,过多的的肿瘤细胞从骨髓释放到外周血中的数量不同,会造成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的不同改变,这时小心注意白细胞的形态和分类有助于防止漏诊白血病。

白细胞下降的原因可能有正常骨髓造血低下,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化疗或其它药物引起,也有先天遗传性减少。一般主要考察白细胞中粒细胞减少的情况。正常粒细胞减少最大的不良后果是容易感染,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持续低于3.5×10^9/L,称为白细胞数减少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成人低于2×10^9/L,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当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只有粒细胞缺乏时才显著增加感染的发生机会。所以一般不需要过于紧张粒细胞有轻微降低。白细胞减少也可由消耗和破坏过多引起。比如,有的感染不引起白细胞增加,反而引起白细胞的下降,例如艾滋病病毒或其它病毒可引起淋巴细胞减少,严重细菌感染及伤寒等特殊感染引起粒细胞减少。肝硬化脾大时可以导致白细胞过多滞留在肿大的脾脏而发生数量降低,一般对感染的发生率影响不大。

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中目前定义的最小的细胞成分。它是从生长在骨髓中的巨核细胞身体上脱落下来的小小碎片,但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血小板膜上和胞浆里有许多我们止血需要的成分,所以血小板主要负责我们的止血过程。

长期无诱因的血小板增多需要注意排查肿瘤性疾病,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或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这时需要多系统多部位检查,也可能需要进行遗传和基因的检查才能诊断。

如果发生数量的减少,就可能发生皮肤、黏膜、内脏等出血,也可以表现为女性月经增多,牙龈出血,鼻出血等。

“血常规小课堂血小板减少是否引起出血与其它的止血因素有关系。(1)如果凝血功能好,可以部分代偿,如果其它凝血机能也受到损伤就可能发生大出血;(2)和血小板减少的程度有关,一般认为血小板20×10^9/L以上止血机能就可能维持正常;(3)是否出血还与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有关,长期慢性的血小板减少,在5×10^9/L以上就可能出现较少,急性血小板减少,在30×10^9/L以上也可能会出血。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种,有遗传性的,有后天性的,有药物引起的,有各种感染引起,也有因为骨髓造血过程受到各种抑制导致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自身免疫异常攻击血小板和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而生成受限,引起循环中的血小板减少,这种疾病可以通过免疫抑制治疗。有时怀孕也可以诱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多数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完成怀孕顺利分娩。血小板增多的情况同样很多种,一般感染后或手术、脾脏切除等治疗后血小板会反应性增多,一般问题不大。实战演练这是初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常规结果。可以看到血小板显著降低,由于血小板在短期内降低,而且下降显著,所以患者的出血风险大大增加。大多数免疫抑制治疗有效。详解

1、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上面这个正常值数据,咋还男女有别呢?其实男女两性的红细胞计数在15-40岁期间差别明显,主要是在此期间男性雄性激素水平较高,而睾酮有促进骨髓造血作用。

生理性增高:

1、高山地区的居民:高海拔地区缺氧刺激红细胞代偿性增多

2、饮水过少,排汗过多:暂时性的血液浓缩。

3、新生儿:在宫内生理性缺氧状态,代偿性增多,但在出生2周后就逐渐下降。

4、精神因素: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

生理性减低:

1、三个月到十五岁的人群:生长发育迅速所致的造血原料相对不足。

2、孕妇妊娠中后期: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

3、老年人:骨髓造血机能减低。(工厂产能不足)

病理性增多

病理性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出汗,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尿崩症等。

组织缺氧,代偿性增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加。

某些肿瘤:如肾癌,肾上腺肿瘤,肝细胞癌也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呈非代偿性增加。

药物因素: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病理性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引起的贫血。

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等造成或伴发的贫血。

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造成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等。

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慢性失血等都是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的因素。

2、血红蛋白浓度(Hb)

血红蛋白浓度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的RBC和Hb可出现分离。

正常值:

男性~g/L

女性~g/L

新生儿~g/L

血红蛋白增高:

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1)造血物质缺乏:如缺铁性贫血(铁缺乏)、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B12、叶酸缺乏)、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铜缺乏、维生素C缺乏、蛋白质缺乏等。

(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3)其他:感染性及炎症性贫血,慢性肾病所致贫血,铅中毒,癌症性贫血等。

二、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内在异常:

①红细胞膜结构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棘状红细胞增多、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②红细胞酶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丙酮酸激酶(PK)缺乏症等

③血红蛋白合成或结构异常: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等。

(2)红细胞外在因素:

①免疫因素:体内存在破坏红细胞的抗体,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所致的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等;

②非免疫因素:如感染、物理化学因素、毒素、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三、红细胞丢失(失血)

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

3、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常值: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白细胞计数增多

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

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

血液离心时表层为灰白色,这部分的细胞即称为白细胞。它是一组形态、功能和在发育与分化阶段不同的非均质性混合细胞的统称,依据形态、功能和来源而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仅以白细胞计数判定临床意义有一定局限性,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分析病情,较为确切。

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1%~5%(0.04~0.5)×10^9/L,

分叶核50%~70%(2~7)×10^9/L,

嗜酸粒细胞:0.5%~5.0%(0.05~0.5)×10^9/L;

嗜碱粒细胞:0%~1%(0~0.1)×10^9/L;

淋巴细胞:20%~40%(0.2~0.4)×10^9/L;

单核细胞:3%~8%(0.08~0.8)×10^9/L。

注:前面是分类百分占比,后面是绝对值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等)、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嗜酸粒细胞: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淋巴细胞:

增多:见于某些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减少:见于多种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4)单核细胞:

增多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二岁以内的儿童可以稍高。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5)嗜碱粒细胞:

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5、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在集体正常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止血兼有机械性的堵塞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的粘附聚合作用。

正常值:

(~)×10^9/L

男性(~)×10^9/L

女性(~)×10^9/L

平均值×10^9/L

(1)生理变异:

健康人的血小板数比较稳定,在一日之间没有大的变动,亦无性别与年龄明显差别,有些妇女血小板可呈周期性(月经期)轻度下降。

血小板减少

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内科疾患如胶原性疾患,脾功能亢进,尿毒症,肿瘤骨髓转移引起骨髓纤维化时可继发血小板减少,某些造血系统疾患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均可伴有血小板减少,凡体内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败血症,粟粒结核等血小板也往往减少。

血小板显著增多

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肿瘤骨髓转移(有溶骨性变化时),在脾切除手术后,血小板也能呈现一过性增多,此外,骨折,出血和手术后,血小板可反应性轻度增高。

血小板减少时必须防止出血。血小板显著增多时,必须警惕血栓发生;但血小板增多亦可出血,因血小板质量差。

6、网织红细胞计数(RC)

网织红细胞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该细胞内残存的核糖核酸经特殊染色后成“网状”结构。

正常值:

成人0.5%~1.5%,绝对值(24~84)×/L;

新生儿2.0%~6.0%,绝对值(~)×/L。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多

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恶性贫血,以及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治疗有效时

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7、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比积又称红细胞压积(PCV),是指一定量的抗凝血积压后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是一种间接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的简单方法。结合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可计算红细胞平均值,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正常值: 


  男性:0.40~0.50(40~50vol%)


  女性:0.37~0.48(37~48vol%)


  新生儿:0.49~0.60(49~60vol%)

(1)红细胞压积增大:

①严重脱水(大量呕吐、腹泻、失水等)。

②大面积烧伤。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④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高原病、重症肺源性心脏病等)。

(2)红细胞压积减少:

①贫血或妊娠稀血症。

②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③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高血容量综合征。

④妊高症。

8、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指人体单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通常是间接计算得到,临床方便的计算公式是:平均红细胞体积(fL)=HCT/RBC×。

正常值:

手工法82~92fl

血细胞分析仪法80~fl

平均红细胞体积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的敏感指标,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临床价值更大:

(1)体积增大: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体积缩小: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生理学改变:

①升高:新生儿升高约12%,妊娠约高5%,饮酒约升高4%,吸烟约升高3%,口服避孕药约升高1%。

②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动约降低4%,6个月以前的儿童约降低10%。

药物影响:

①升高:可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药物有巴比妥酸盐,苯巴比妥(叶酸代谢障碍),格鲁米特,苯妥英钠,非那西丁(偶尔),氨苯喋啶,雌激素,苯乙双胍(致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呋喃类,新霉素,异烟肼,环丝氨酸,氨基苯甲酸(诱致消化道吸收障碍所致),氨基水杨酸,甲氨蝶呤,秋水仙碱(伴维生素B12缺乏),其中抗惊厥药约升高3%,

②降低:双香豆素乙酯可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理学改变:

①升高:见于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胃切除术后,肠病,裂头绦虫等寄生虫病;及恶性贫血,混合缺乏,叶酸,维生素B12缺乏;遗传原因),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和甲状腺功能低下。

②降低: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由癌或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贫血;高铁血症见于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和铅中毒及CO中毒),全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9、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系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MCH=Hb含量/红细胞百万数,临床上用于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

正常值:

手工法27~31pg

血细胞分析仪法27~34pg

新生儿:23-30pg(1.5-2.0fmol)

降低:

即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也见于缺铁,慢性失血,口炎性腹泻,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

升高:常为大细胞性贫血,见于恶性贫血,叶酸缺乏,长期饥饿,网织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性贫血。

1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即平均每1升血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克数,以g/L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克数(g/L)/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L/L)

正常值:

MCHC:32~36%(~g/L)

1、升高:高色素性贫血,严重呕吐,频繁腹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力衰竭等。

2、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为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常以所测得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

正常值:

<0.15(<15%),

RDW-CV11.5%~14.5%。

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见于缺铁性贫血,尤其是MCV尚处于参考值范围时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更是早期缺铁性贫血的特征,

2、缺血性贫血和轻型地中海性贫血均可见MCV下降,但前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而后者RDW正常,有助于鉴别

3、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增大,而再生障碍性贫血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无变化。

从此你也是懂得看血常规的人啦

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原滁州市一院(南区)妇产科主任袁瑞侠主任医师加盟我院

◎医院妇产科:无痛分娩让生孩子不那么痛

◎收下这份产检攻略,让你的孕期更顺利!

◎孕吐太严重!影响宝宝发育吗?

◎医院妇产科主任:手把手教你算怀孕周期

医院

医院,开设有:妇科、产科、计划生育、乳腺科不孕不育、儿童保健、内科、外科、中医科等

竭诚为您提供专业、科学的就医服务

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日正常时间8:00至18:00

节假日不休,24小时有值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普门诊最全血常规解读,瞬间读懂报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