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皮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亚洲象的科普来啦
TUhjnbcbe - 2021/7/30 18:42:00
白癜风可以冶的吗 http://pf.39.net/bdfyy/

姜志诚是诺亚方舟执行团队的成员、项目总监助理,曾在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学习获得生态学学士,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和研究亚洲象并获得动物学硕士学位。他撰写本文,向对亚洲象有兴趣的朋友们介绍亚洲象物种的特性,并摘要介绍相关学者对亚洲象分布历史和变迁的研究。

1

认识亚洲象

亚洲象是亚洲哺乳动物中体积最大的,亚洲象全身深灰色或棕色,体表散生有毛发。成年雄性亚洲象,身长为5~7米,肩高约⒉4~⒊1米,尾长为⒈2~⒈5米,重约⒉7~5吨,雌象体形稍小。象的耳朵很大,有丰富的血管以便散热。同非洲象相比,亚洲象体形较小,耳朵较小,前额较平。通体为灰棕色,前额左右有两大块隆起,称为“智慧瘤”,其最高点位于头顶,但它的脑却很小。头盖骨很厚,虽然骨骼内充满了气孔,可以减轻重量,但颈部的负担仍然很重。背部向上弓起。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前肢5指,后肢4趾。

亚洲象喜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雌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活动,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象由于毛少,容易生皮肤病,所以需要经常洗澡或做泥浴,象皮厚,有皱折,有的皱折纹路深达十几厘米,皮肤浅灰色,由于洗泥浴有时看起来好像是泥土的红棕色[1-3]。

亚洲象没有固定的发情期,雄兽与雌兽交配时,总是双双躲进僻静的密林深处进行。它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不惧怕任何动物的威胁,但也保持较高的警惕性,连睡觉也是站着。亚洲象的繁殖率较低,大约5~6年才能繁殖一次,怀孕期长达18~22个月。雌兽产仔于秋末冬初,每胎只产一仔。刚出生的幼仔体重为70~公斤,大小同小牛犊差不多,鼻子不算太长,也没有长牙,全身为棕红色,没有毛,出生几个小时后,就可以跟随群体四处活动了。幼仔的哺乳期大约需要2年,14~15岁性成熟,完全长成则在18~24岁。平均寿命为65~70岁。

雄象性成熟后会离开象群自己独处。雄象在10到17岁时达到性成熟,而雌象在9到12岁之间。雌性通常在15或16岁时第一次生育,雌象怀孕期大约为22个月(哺乳动物中最长的),小象一直由母乳喂养直至3~4年后另一只小象出生[4]。刚出生的小象一般重公斤,出生后由母象和象群中其它成员一同照顾。

2

中国亚洲象分布变迁

目前,亚洲象主要分布范围为东南亚和南亚这些热带地区的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等13国家,大约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9]。但古代从西亚的两河流域,往东延伸到中国的*河流域,都曾经有它们活跃的踪影。中国境内目前只剩下云南才能找到其足迹。中国学者文焕然和文榕生[10,11]对亚洲象在中国地域上历史分布和变迁做了研究,分为8个主要阶段。这里做摘要介绍,向朋友们分享。

图1中国野生亚洲象分布北界变迁(文焕然和文榕生,)

Fig.1ThehistoryofthemostNorthernwildAsianelephantsinChina

I:B.D.多年—B.D.多年II:B.D.多年—B.D.多年

III:B.D.多年—B.D.多年IV:B.D.多年—B.D.多年

V:A.D.多年—A.D.多年VI:A.D.多年—B.D.多年

VII:A.D.多年—A.D.多年VIII:A.D.多年稍后—现在

第一阶段

公元前0年~公元前0年,以阳原盆地及*河下游等地为野象分布最北地区,其北界在*河中下游以北毗连地带的阳原县丁家堡水库及化稍营大渡口村附近,向东推移到北京、天津,向西推移到(山西)晋中盆地及今西安稍北。

第二阶段

公元前多年~公元前多年,以长江流域为最北地区,其北界在淮河、秦岭一带,野象即栖息于长江流域及宁绍平原等广大地区。其主要证据是云南昭通后海子,河南淅下王岗,江苏扬州、秦州、吴江黎里乌金漾、苏州,上海嘉定方泰、马桥,浙江湖州(吴兴)邱城、湖州(吴兴)菱湖镇、桐乡罗家角、萧山、绍兴、余姚河姆渡等地遗址中发现的亚洲象遗骨。

第三阶段

公元前多年~公元前多年,以淮河下游干流近海南北地区为最北地区。其北界在秦岭、淮河下游干流近海一带。《尔雅》一书约从战国时代就已开始汇集,到西汉才完成。其中,《释地》在记叙中国古代一些地区的著名物产时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南方”是指中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关于“梁山”今地的说法很多,其中比较正确的有三种,即浙江绍兴一带、四川盆地中梁山县高梁山一带及福建省漳浦县梁山一带。其实《尔雅》是大概泛指战国到西汉时代秦岭、淮河以南许多山地、丘陵的著名物产中有野象、野犀。这意味着春秋末战国初的野象分布北界已移至秦岭、淮河一线了。

第四阶段

公元前多年~公元年,以长江流域为最北地区,其北界为淮河、秦岭。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I盆地野象栖息情况,除前述《华阳国志~蜀志》外,汉杨雄《蜀都赋》、晋左思《蜀都赋》都提到“象”,说明从战国到晋代,四川的野象分布北界仍在长江以北,但是晋以后逐渐变化,到唐代及以后,野象分布主要限于川东江南,尤其是今重庆到綦江一带。

第五阶段

公元多年~公元年,以长江上、中游及浙江中南部、福建中北部山地丘陵为最北地区,其北界呈“兀”字形,从杭州湾、钱塘江下游干流北岸,经湖口,转北到淮河上游,再转西接秦岭段,到今淅川稍西,又转南经宜昌,至今澧县稍西,再转西到长江干流南岸。以公元年为界,此阶段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

长江下游未见有关野象的记载,似已无野象分布。至于长江中游北部,据载,唐高宗上元(公元~年)年间有象至华容(今华容县)。唐大历十四年(公元年)曾有将长安皇宫动物园饲养的象只在长江中游北部的荆山之南放生的记载。

2.后期

长江下游已无野象,长江上游的野象分布如上文所述,已退缩至南黔北一带。长江中游北部,据《宋史~五行志》记载:“建隆三年(公元年),有象至*陂县(今县北),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州名,今湖北安陆县)、复(州名,今天门县)、襄(州名,今襄樊市)、唐(今河南唐河县)州,践民田,遣使捕之。明年(乾德元年)十二月(公元年1月18日~2月),于南阳县(今市)获之。

第六阶段

公元~公元年左右,以闽南、岭南大陆部分为最北地区,其北界在南岭阳山、南朝宋始兴郡伊水口(今韶关市)、始兴北境、武平、上杭等地稍北。闽南、岭南野象生存的历史悠久,从多处发掘出土的野象遗骨、遗存(如:福建的闽侯昙石山、惠安,广东的封开*岩洞、高要金利琅塘、南海官山西樵石,’‘西的柳江四案甘前岩、都安九山、南宁豹子头、灵龙武山乞丐岩等)可为一证。《淮南子~坠(地)形训》中记载四方及中央的气候、物产等:“南方阳气之所积,暑湿居之。……其地宜稻,多兕象。”同书《人间训》记载秦始皇十年(公元前年)统一岭南时,粤有“犀角、象齿、翡翠、珠玑”。这个“粤”是指两广等地,这意味着秦朝初年,由于岭南一带野象、野犀众多,所以“犀角、象齿”才能作为主要特产提出。其后,本地区一直为野象的栖息地。

第七阶段

公元年左右~公元年左右,此阶段又可分为东、西两部分。

1.东部

以雷州府(包括今雷州半岛)、横州(今横县)的北境、十万大山一线为一条北界。以雷、博、横、廉、钦地区为最北地区之一。东部地区的野象分布点南移至北纬23。以南小片地区,并且在本阶段内相继灭绝。

2.西部

以广南府(今云南广南县一带)、元江府(今云南元江县一带)、景东府(今云南景东县一带)、顺宁府(今云南风庆县一带)、盈江府(今云南省盈江县一带)的北界为另一北界。以云南高原南部为另一最北地区。本阶段在近年来气候冷暖变迁中出现了明清小冰期,野象分布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南部或北热带。

第八阶段

公元年稍后至今,经生物工作者的多次实地考察,证实野象分布地区逐渐缩小到滇南的勐腊县、景洪县、西盟县、沧源县、盈江县及以南部分地区;野象的分布北界也逐渐南移到这五县北境。

3

亚洲象在云南省的分布

云南地区在北回归线上下自东向西有一系列大小不一、适宜农业耕作而冬无严寒的湖盆坝子,是云南历史上主要的居民点城镇所在地,属于云南地区的*金纬度[12],这可能和亚洲象最终在云南南部,西南部一带选择栖息地的原因之一。

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公元2世纪以前《史记·大宛列传》中就有描述,今腾冲一带曾有象群活动,因而得名“乘象国”[13],后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哀牢传》(及《华阳国志·南中志》一类早期文献中,也对今澜沧江以西广大地区有“象”做过记载,“永昌郡徼外亦产象,‘郡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遣使译献犀牛、大象’”。唐代云南地区关于象的描述逐渐增多,这可能和土地开垦,人口及生活区域面积增加有关。《蛮书·名类》、《岭表录异》、《岭外代答》及《桂海虞衡志·志器》等史书中不仅描述了现云南普洱市景东县、宁洱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已有驯象耕田的记录,在现在的大理及以南地区亦有利用象皮等象制品进行贸易。虽不知文献中今大理地区象制品的产地,但是可以反应出当时象群数量应当较多[13]。到了元代,向朝廷上贡亚洲象这一地方向中央集权进贡的行为频繁被记载,这些地区主要为今德宏州、临沧市、普洱市及西双版纳州一代。许再富[14]认为滇南各土司在元朝以后向天朝上贡的大象约~头、象牙38~76支。同时,元代史料还记录了今云南德宏州以及缅甸、东南亚等国驯象习俗以及以象作战的情况[10,13,15]。到了明清以后,在《明太祖实录》、《百夷传》[16]、《滇志》、《云南通志·羁縻志》[17]等对云南贡象有详细记载,但云南除了思茅(普洱)、西双版纳地区外已经不产象了,进贡朝廷的大象基本上由现今的缅甸、泰国、老挝等地供[13]。随着明代以后云南作为边疆要地,大量移民迁入[18,19],将象赖以生存的雨林变为农田,迫使象群不得不向南退却。

亚洲象分布北界迅速南下的原因,多数研究认为与气候转冷、人类活动(猎捕与栖息地破坏)加强以及动物自身适应能力等因素有关[11,20-22],但是相比较而言,人类活动对亚洲象的影响最为严重[13],大量的滥捕滥杀,各朝代统治者对贡象及象产品的欲壑难填,人类对象资源的肆意滥用造成了亚洲象在中原大地上消失,近年间亚洲象在中国逾万km2的面积上绝迹,亚洲象分布北界南移的速度为平均每年0.5个纬度,每年0.5km[22]。

经过各地林业部门及护林员多年的跟踪、观察及统计,截止年,亚洲象在云南省的自然活动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临沧市3个州市的9个县(市、区),涉及国土面积km2,其中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普洱市思茅区、江城县是亚洲象活动区与居民农耕区重叠明显和人象冲突较为密集的县、市、区,并且近两年来普洱市江城县的象群有向北移动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蒋志刚,江建平,王跃招,等.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J].生物多样性,,24(5):-.

[2]李永杰,郭光.班老佤族的“贡象节”[J].森林与人类,3(10):16-19.

[3]李永杰.亚洲象现状[J].野生动动物,,19(1):22-23.

[4]ShoshaniJ,EisenbergJF.Elephasmaximus[J].MammalianSpecies,():.

[5]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动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6]FooseTJ,StrienNV.AsianRhinos-Statussurveyandconservationactionplan.Gland,SwitzerlandandCambridge,UK:IUCN,:1-40.

[7]王应祥.亚洲象.见:汪松.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兽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

[8]张文敬.行进在喜马拉雅山南坡[J].大自然探索,9,(1):12-25.

[9]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0]文焕然,何业恒,江应樑,高耀亭.历史时期中国野象的初步研究[J].思想战线,(6):43-57.

[11]文焕然,文榕生.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M].北京:科学出版社,.

[12]林超民.中国文化地域通览·云南卷[M].北京:中华书局,.

[13]*泓泰.人进象退:云南象分布区域退缩原因新探[J].学术探索,,7:-.

[14]许再富.历史上向"天朝"上贡对滇南犀牛灭绝和亚洲象濒危过程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0(01):-.

[15]*惠昆.从越人到泰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6]钱古训,李思聪撰.百夷传[A].云南史料丛刊(第5卷)[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7]万历.云南通志(卷16)羁縻志[A].见:方国瑜编.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8]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

[19]方国瑜.明代在云南的*屯制度与汉族移民[A].见:方国瑜文集(第三辑)[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

[20]扬式挺,陈忠杰.谈谈佛山河宕遗址的重要发现[J].文物集刊,(3):24-27.

[21]严晓辉.从动物考古学谈昙石山文化的有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1):-.

[22]陈明勇,吴兆录,董永华,刘德*,陈燕萍,杨士剑.中国亚洲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亚洲象的科普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