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皮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课堂凉血解毒,祛风除湿下肢静脉曲
TUhjnbcbe - 2021/7/29 18:47:00

下肢丹毒又称“流火”,是一种急性皮肤内网状淋巴管炎,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破损处入侵而引起,其中绝大部分下肢丹毒发病就是由于脚癣破损处感染所引起的。脚癣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脚癣,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水疱型、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其中糜烂型脚癣最易继发局部细菌感染,成为下肢丹毒的罪魁祸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急性丹毒常先有怕冷高热、头痛、恶心等先驱症状。下肢皮肤先有红斑,继而迅速蔓延成片,甚则出现水疱、脓疱、紫癜或坏疽。局部肿胀、发热、疼痛,并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慢性丹毒可反复发作,发病时可以表现为局部肿胀难消,粗糙肥厚形成“象皮腿”。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则案例:

案例分享01患者基本信息

钟某,男,时年78岁,于年12月25日初诊。

既往史:下肢静脉曲张病史,肾功能不全病史。

02发病过程

主诉:双下肢潮红瘙痒2周。

现病史:双下肢皮肤潮红,瘙痒,夜间加重。胃纳一般,睡眠差,小便色*量少,大便可。

03首诊证候

体查:双下肢膝部、小腿及足部潮红、肿胀,界限不清,皮温高,皮肤脱屑结痂,中度凹陷性水肿,足背动脉搏动尚可。舌暗红,舌下静脉淤暗,苔*腻,脉弦细数。

04辩证论治

中医诊断:丹毒(湿热风盛)。

西医诊断:下肢静脉曲张伴有炎症。

辨证分析:患者既往筋瘤病史,小腿部气血淤滞,正气不足,湿热之邪易于侵袭留恋。热邪为患,血脉喷张,则小腿部皮肤潮红;血热则易生风,生风则痒。搔抓后皮肤结痂、脱层,呈弥漫性分布。若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可出现皮肤肥厚粗糙,色素沉着。湿热盛则小便色*,湿热影响气机运化小便量少。舌苔暗红,提示血淤夹热,苔*腻为湿热之象。

治法:凉血解毒,祛风除湿。

处方:生地*25g、苍术15g、牛膝15g、牡丹皮10g、白鲜皮30g、蒺藜20g、苦参10g、王不留行15g、路路通15g、丝瓜络15g、防风30g、牡蛎30g(先煎)、萆薢15g、白芍20g、大枣20g、炙甘草10g、荆芥穗15g,每日1剂,水煎煮为ml,早晚分服。5剂。

外用药:大浮萍30g、苦参30g、蒲公英30g、连钱草30g、乌梅15g、救必应30g、地肤子30g,外洗,每日1剂。6剂。

05随诊过程

二诊:年1月8日

症状:双下肢皮肤肿胀、潮红减退,瘙痒感减轻,舌暗红,苔白,脉弦细。

辨证分析:患者热毒症状减轻,外邪已减,患者年老体虚,故去生地*、王不留行,加熟地*滋养津液,制首乌补益肝肾。

处方:熟地*20g、苍术15g、牛膝15g、牡丹皮10g、白鲜皮30g、蒺藜20g、苦参10g、路路通15g、丝瓜络15g、益母草15g、制何首乌25g、牡蛎30g(先煎)、大枣20g、炙甘草10g、荆芥穗15g、*参20g,每日1剂,水煎煮为ml,早晚分服。5剂。

外用药:大浮萍30g、苦参30g、蒲公英30g、连钱草30g、乌梅15g、救必应30g、地肤子30g,外洗,每日1剂。6剂。

丹毒,是由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而致。其诱发因素主要有皮肤或黏膜擦伤或其他轻微外伤,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下肢的丹毒常继发于足癣、小腿溃疡、瘙痒性皮肤病、静脉曲张、放射性损伤等病。中医认为,发于下肢的丹毒,总因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发为本病。

治疗上,本病属湿热毒盛,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方用萆解解毒汤加减;后期因患者年老体弱,宜适当辅以扶正,加用益母草、*参以益气健脾利湿。

外治:中药煎水湿敷以解毒利湿,大浮萍、苦参、蒲公英、连钱草清热利湿,救必应止痛、地肤子祛湿止痒,乌梅解毒敛疮。其中乌梅性味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药理研究发现乌梅对多种致病菌有抗菌作用,对各种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体外筛选发现,乌梅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

1、要调适起居,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劳累,同时避免外伤。

2、发作时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海鲜发物,尽量抬高患肢促进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3、应及时就医治疗。

罗永佳,生于年,广东省南海县人(今佛山南海),广东省名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医院院长、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专职副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品审评专家库专家、广州市中医药学会顾问,是广东省第七、第八、第九届人大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课堂凉血解毒,祛风除湿下肢静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