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大体分为寒热两大类,怕冷恶风关节冷痛多属于寒症,偏于用温药关节红肿热痛的属于热痹偏于用凉药因为疾病发生大部分都是寒热错杂的,所以经方大部分也是寒热错杂,同一个方可以加减方里的寒热药物剂量改变它的寒热属性分了寒热,还要分新久大部分病人都是腰椎或者颈椎突然受了风寒以后开始疼痛为什么以前没有疼痛呢,吹了风受了寒之后开始痛,以前古人把这个原因归为风寒湿侵入身体,现在就不能这么说了,西医研究的明明白白痛是因为受了风寒以后肌肉收缩进一步压迫神经血管会导致疼痛,另一个就是毛细血管变狭窄,血液运行不畅,血管内白细胞渗出,导致局部发炎疼痛。这是外感风寒导致的新痹多用桂枝汤加减,因为桂枝汤有很强的消炎镇痛抑菌,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强微循环提高免疫功能。久痹多在此基础上加祛痰活血祛淤的药,这要根据患者情况辩证。
1.桂枝汤加术附汤桂枝20g芍药15g甘草8g干姜15g苍术20g附子10g本方用于比较单纯的寒痹病人怕冷容易出汗偏瘦弱的病人,颈部腰部下肢疼痛活动不利关节疼痛四肢挛急。怕冷严重加重附子舌苔水滑加细辛,干姜,茯苓
怕风特别明显,四肢无力,手指麻木加大量*芪
脖颈僵硬不能动可加葛根,薏苡仁肩部手臂疼痛加桑枝下肢疼痛加独活痉挛疼痛加木瓜,威灵仙
腰下肢酸软无力疼痛加牛漆,杜仲,独活
舌苔厚腻胃口不好加枳实竹茹,石菖蒲,郁金
全身浮肿,舌苔水滑加五苓散加减
2葛根加术附汤葛根20g桂枝15g麻*10g芍药15g干姜15g甘草8g大枣4g苍术20g附子10g用于怕冷不出汗皮肤干燥全身关节疼痛僵硬特别是颈部腰部活动不利本方与桂枝加术附汤的区别在于有汗与无汗,用于体格更壮实的人,在于恶寒的轻重肩背部疼痛筋挛怕冷,冷痛更严重用葛根加术附,临床使用本方次数最多体格比较壮实肌肉发达或者肥胖,面目*暗浮肿加减同上
3乌头汤麻*15g桂枝10g芍药15g甘草10g*芪20g乌头15g本方治疗身体骨关节冷痛剧烈,恶风严重,四肢麻木,腹部冷痛,四肢逆冷,全身疼痛。这个方子是用于积寒入里,比较严重的疼痛和怕冷,冷到骨子里的那种,如果下肢浮肿加防己*芪汤,全身浮肿头眩晕心悸加五苓散其他同上加减
4薏苡仁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加减治疗寒痹)麻*15g桂枝10g芍药10g甘草5g苍术15g薏苡仁20g当归15g附子12g用于关节冷痛变形有积液痛不能行走。本方多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期亚急性倾向于肿胀之水湿停于关节处,这个方是由治疗热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寒痹的,用于关节积液,滑膜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大,冷痛。无力严重可以加大量松节和*芪
5行痹汤本方治疗疼痛游走不定,有时在上肢,有时在下肢,有时在肌肉有时在关节,各处串走,疼痛一般不如痛痹严重。关键在于痛无定处,游走性疼痛。桂枝15g附子10g白术10g独活10g威灵仙15g防己10g千年健20g寻骨风20g当归10g
6苍术30g薏苡仁30g杜仲20g芡实20g
腰中重着,沉重,酸痛,浑身无力,偏于湿重
热痹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15g)芍药(10g)甘草(6g)麻*(10g)生姜(15g)白术(25g)知母(20g)防风(15g)附子(10g,炮)治疗关节红肿热痛变形特别是下肢关节脚肢脚踝下肢还可能会有水肿还可兼有头晕短气心悸一般5-7帖即可见到明显效果。若疼痛明显,各药物用量需要大于25克,偏寒,则附子、桂枝重用,偏热则知母、白芍重用,偏风则重用防风,偏湿则重用白术,薏苡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下肢冷麻疼痛,可合用麻*细辛附子汤。
2越脾加术汤麻*(18g)石膏(24g)生姜(9g)甘草(6g)白术15g用于全身浮肿性的关节疼痛特别是面目偏于热重用石膏,薏苡仁,知母,有外热痛里寒证,如骨结热痛,但是腹部手足寒冷,加细辛,附子,川椒,石膏不是大寒之品,是微寒,透表作用特别强,可多用。
3桂枝加术附汤加白虎汤桂枝15g芍药15g甘草10g白术15g附子10g*参10g粳米20g知母20g生石膏30g治疗全身热重特别明显关节疼痛面红耳赤,口渴心烦大便不痛加大*不可多用中病即止。
4防己*芪汤加麻*汉防己30g*芪20g白术20g甘草10g麻*10g多用于表虚恶风体表水多,下肢水肿疼痛肌肉松软易疲劳,多汗,小便少膝关节肿痛。多用于变形性膝关节炎加减变化见上桂枝汤加术附
时方补录鸡鸣散组成槟榔15g,陈皮、木瓜各15g吴茱萸10g,桔梗20g,生姜20g桂枝15g1、临床应用以足胫重着无力,恶寒,足痛不可忍,筋脉水肿重点在于脚踝部疼痛,行动不便,麻木冷痛2、现代本方主要运用于单纯性下肢水肿、特发性浮肿、丝虫病象皮肿、不安腿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属寒湿下阻等等。
四妙散
苍术,*柏,薏苡仁,牛膝
痛风关节红肿热痛,可以用这个加减桑寄生,防己,车前子。
久痹苍术15g*柏12g防己15g川芎15g羌活15g白芷15g威灵仙20g桂枝20g南星15g桃仁10g红花15g莱菔子15g用于风湿痰淤血,本方化痰祛淤
柯琴曰∶风为阳邪,风中无寒,不甚伤人,惟风中挟寒,害始剧矣。寒轻而在表者,宜发汗以逐邪;寒重而入里者,非温中补虚终不可救。
治疗推荐几本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