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六主日
肋十三1~2,45~46
格前十31~十一1
谷一40~45
《荒漠燃荆》不洁被视为象征天主的惩罚肋13:1-2,45-46内容在旧约中,以色列民视癞病为不洁的。患病者是受到天主的惩罚(肋14:1-32;申28:35;编下26:20)。当发现患病者有癞病的症状(3),便带他到司祭面前接受检查(2),经过检查(3-8)后,证实为患有癞病者,便要立即与家人社会隔离,去到村外山边洞穴居住,备受同胞的弃绝(46)。上下文肋未纪是以色列民的法律书。肋未纪口至16章是制定百姓应守的洁净法律,订立圣洁与不洁的法律。上文:12:1-8是产妇属于不洁的,司祭为她们举行赎罪礼后,使她们洁净。同样,患癞病的人亦属于不洁。他们要高声声言自己是不洁(45),并且要遭受被人隔离,孤独居住。下文:14:1-32是为痊愈的癞病者举行取洁礼,使他们重返社会。释义_「上主训示梅瑟和亚郎说」。(1)显示以色列民与天主的关系,犹如父子夫妇(申1:31;欧11:1:2:16-24;依54:62;耶31,。他们与天主既有这样的关系,生活如不圣洁,岂不是冒犯天主的尊严?天主愿叫他们明白应如何对待白己,所以藉着梅瑟和亚郎给他们颁布法律,使他们有所适从。从第二节指出在人的皮肉出现皮肤突起红肿,发痒及生出白色斑点。如果这三种情形同时出现的话,毫无疑问便是患上癞病(2)。为了检定是否癞病,耍将患者送往司祭去检查。司祭在以色列民眼中不但举行礼仪,而且凡有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事务,都与司祭的职责有关,检查不洁的事物,都由司祭执行。以色列民确信癞病是不洁的,与圣洁的天工相违,因此也只有天主才可以治病人的不洁。_第四十五节及第四十六节是患癞病者的可怜看况。他们要人声高呼自己的不洁。「不洁」(45)在圣经中多指人患了癞病,不要使人走近,免受传染,所以高呼「不洁」。他们被社会所排斥,不但与人群完全隔离,而且要穿上烂的衣服,头上不准蒙头或载帽子,要用外衣将胡须遮盖运来。他们自觉已是无可救药的死人,再也毫无希望。并且他们被视为受上主惩罚的人,不能参与任何宗教礼仪(肋22:4)。他们要被隔离,居住在村外,所吃的食物是一些善心人家或家人送给他们的。给他们送饭食衣物时也不准接近他们只准将东西放在远处,由患者自己取去。讯息天主是仁慈的。福音由耶稣治愈了癞病人(路5:14等),恢复他们为人应有的尊严,使他们洁净,重返人群中。「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让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卑视被遗弃的人如孤儿、无依无靠的老人、艾滋病人……等,而要以耶稣的爱心去接纳他们,使他们享受到天主的慈爱。《驼铃牧心》读经二格前10:31-11:1释义保禄以三重辩解式来总结他在8-10章所述说的,有关饮、食和行为的问题。祖先在旷野所喝的,是来自上主,但有一部份人却朝拜邪神。10:4-8;「食」的疑惑牵涉信友可否吃曾拜祭邪神的肉的问题(8:1-4,10:28)。明显地,保禄要求他的弟兄无论作何事,均以爱德和上主的光荣作前题。10:25-31)。保禄用光荣一词,表达上主的自我启示。「为光荣天王而作,(31)就是让自己的行为反映出大主的美善,犹如圣子耶稣接受了那充满屈辱的十字架,彰显了天父的慈爱(若13:31-32)。所以我们在吃、喝、行为上,是以同行者的救恩作为准则,这些同行者,包括了犹太人(参阅9:20,和希腊人。参阅10:32),他们在「天主的教会」(32)内合而为一。这些都是保禄经常接触的人,所以他要求格林多人在生活上避免冲击这些人十的软弱者,而成为这些人在救恩方面的障碍(32)。
保禄要求格林多人效法他,并以自己的名誉来作议题--「如我一样」(33)为服侍福音,放弃受供养的权利(9:4)。不求自己的利益,只求人众的利益(33),「自己」和「大众」成为一个对比。「利益」是表示在灵*上赚取的好处,这也是保禄的辩护主题:不为自己的好处,却为大众寻求灵*的好处。这是保禄主要的工作。他的工作只是效法基督而已,也渴望格林多人效法他(11:1)。保禄不是自大,而是想把自己从耶稣得来的新生命,传给格林多的信徒。「效法」是精神生命的延续。
生活实践
在先祖的日子,对被视为不洁的癞病人采取放逐*策,赶他们离开社区(读经一)。但耶稣来到世界,以他的纯洁无罪净化了一切;祂治愈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是社会上的弱者,耶稣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使他们可以再次溶入社会,过新的生活。保禄效法了基督的榜样,所做的一切,不但为所有的人,也特别为弱小者,这都是为光荣天主。所以,我们的言行举止,不应只求自己的利益,也叫人可以得到天国的利益(10:23-24)。
《清泉掬水》耶稣就是「背负我们的疾苦」的救世者内容记载一个癞病人勇敢冲破习俗的限制,来到耶稣跟前,求祂医治。同样,耶稣也打破习俗的禁令,触摸这个癞病人,使他得到治愈。上下文由于这个片段没有时间和地点,因此一般人认为这是马尔谷圣史有意在此以一篇治愈癞病者中段,与上文1:21-39耶稣驱魔,治病的事迹联在一起,为下文2:1-12赦罪的高峰作引子。释义_「有一个痲疯病人……」(40)思高版圣经译作「癞病」,是此病的正统学名,而「痲疯病」一词却含有侮辱性,应避免使用。在希伯来人的思想中,癞病是最严重的反肤病。在当时,患癞病的人、瞎子与不育者,均被视作与死人无异的人,在一,般人眼中,他们是因为犯罪而被天主惩罚。(这论调却为耶稣所否认,参阅若9:2)。在肋未纪13章有很清楚对癞病人的规限,例如他们须居于城外,不能参予礼仪或踏足圣殿,且要过着离群独处的生活。他们必须穿着撕破的衣服,披头散发,路过人前必须发出警告:不洁,不洁,甚至也有规例限制其他人与癞病人的距离。因此癞病人得治愈就如死人复活一样:列下5:7),是一件奇妙的事,而只有天主才能这样作。_「动了怜悯的心」(41)相同的情操在6:34:8:2;玛9:36;14:14:15:32:18:27;20:34;路7:13;10:33;15:20都有出现,显示比耶稣是一位同情人的主,与人同甘共苦的天主子。_「伸手摸他」(41)这是一个治愈的礼仪动作(例1:31),在这里耶稣深深同情这个被弃绝,被视为罪人的受苦者,遂伸手触摸他,使他得到痊愈,正好实践天主应允必伸手给予人保护的许诺(咏[]:8)。_「对他说:我愿意,你洁净吧」(41)这个洁净是指实际上肉体的治愈,只有天主可以成就。癞病的治愈如同复活死人一样,是救恩已临现的表征(玛11:5;路7:22)。_「厉声警告」(43)在此片段内,癞病者的治愈乃基于耶稣的言语、行动。触摸)和驱魔的结果。42节「脱离」和43节「厉声警告」)均是闪族的驱魔结果。此段正与上一段23-28节互相呼应。_「不要告诉任何人」(44)这是马尔谷福音的主题之一:默西亚的奥秘,为马尔谷,耶稣自始就是默西亚,但?这个身份必须待地经过上字架的洗礼(10:38)后,光荣复活起来时,才能完全被彰显出来。换句话说,基督的奥秘只能在上字架上才能完全显示出来。15:39)而只有跟随祂的人才能明白。事实上,耶稣是希望在世上以一个谦逊的上主仆人身份去完成祂的使命,而不愿入引人注意,为此祂曾三番四次下这个命令(1:34,44;3:12;5:43;7:36;8:26,30;9:9)及多番隐退荒野(1:35-38,45;7:24),然而人仍是不断跟着祂。_「但要叫司祭检验」(44)癞病的取洁礼见肋未纪14章。由这项命令可以看出耶稣是一个守法的人,祂并没有轻视法律,或认为法律是过时而置之不理:反之,祂承认法律在社会上的功用,就如纳殿税的片段一样。玛17:24-27)。但在此同一段福音,我们可以看到若有一些习俗漠视人的尊严。如禁止癞病人与其他人来往),耶稣是绝不会遵守的,因为爱是法律的满全。罗13:10…。_「好向大家证明」(44)「大家」的意思可以是指与癞病人一起的人,也可指那些反对耶稣,认为祂是不守法律而自以为是守法的人。包括司祭),作为祂守法的明证。更加好的解释是:这奇迹与其他一切奇迹一样,皆是为天国作证;耶稣希望藉这奇迹让司祭也能接受天国来临的喜讯。讯息「你若愿意,我就得洁净」,昔日这个癞病人凭着勇气和信德而得治愈今日,当我们犯了罪,如能怀着相同的勇气和信德,透过修和圣事,也能得到治愈。「耶稣伸手摸他」提醒我们要接近痛苦中的人们。林思川《台北思高》怜悯人与打破不义藩篱的耶稣经文脉络常年期第六主日的福音选自马尔谷福音第一章40-45节,叙述耶稣治愈一位癞病人的奇迹故事。为了能对经文有较深入的了解,我们必须将「癞病」在宗教与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意义略做说明,再对经文提出必要的诠释。癞病癞病,今日称之为痳疯病,在圣经和犹太宗教中被视为最不幸的疾病,肋未纪十三和十四章详细记载了关于癞病的一切规定。谁如果不幸罹患癞病,就相当于一个「活死人」(户十二12);因此,他如果被治愈,就有如由死人中复活。肋十三45规定癞病人「应穿撕裂的衣服,披头散发,将口唇遮住,并且喊说『不洁!不洁!』」有关洁净的法律主要是宗教礼仪性的,因为以色列人自认为雅威特选的洁净的人民。癞病人由于被宣告为不洁,便被禁止参与任何宗教礼仪。任何人若和癞病人有所接触,也会被「感染」而成为不洁的,因此患病者都被逐出社会团体之外。在耶稣的时代,法律严禁癞病人进入耶路撒冷,以及一切被城墙围住的城市之中。虽然他们被许可在其它地区逗留,但是必须自己独处,不准和任何人接近。癞病人若被治愈,必须由司祭检验真伪,凡被检证为真实康复的人,应按照梅瑟法律所规定的献上供物牺牲,而检验与献祭之处只能是耶路撒冷的圣殿。治愈奇迹这段福音前半段是一个奇迹故事(40-42),经文中含有一般「奇迹叙述」的基本因素:病人请求救助、耶稣显示怜悯之心、藉着触摸病人以及一句话而治愈病人。耶稣说的话是「你洁净了罢」,「洁净」一词当然表达了治愈的目的,但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含有的宗教性及社会性幅度,强调这个人将可以和任何洁净之人一样,参加所有的宗教礼仪。耶稣超越一切人性的限制癞病人的请求「你若愿意,就能洁净我」(40),并不是说耶稣协助人的态度是有选择性的,而是表达一个「活死人」对于神性的医治和救援力量的信心。耶稣的答覆应:「我愿意,你洁净了吧!」也是相同的意思。福音指出耶稣动了「怜悯的心」,这是耶稣面对世人常有的态度(谷六34;八2)。耶稣伸手抚摸癞病人的动作,在经文中当然是传达治愈力量的行动;但是这个动作更有超越经文层面的意义:耶稣不怕因触摸癞病人而被感染为不洁,象征祂对这条法律的批判,祂愿意打断现实生命中一切不公义的藩离与隔阂,使(癞病人所遭遇到的)一切歧视与不平之待遇得以破除(参阅:肋十三45-46)。基督徒面对法律的态度癞病人立刻得到治愈,外在的证据就是他「洁净了」。耶稣在这个事件之后「严厉警告他,立即催他走」!(43)这个反应似乎令人难以理解,其意义可能在下一节经文中得到解释:直到他被司祭检验并证明为洁净的之前,这个被治愈的癞病人应该保持沈默。当然,他不应告诉司祭是谁治好了他,耶稣只是命令他满全法律上的规定。司祭拥有正式检验的职权,他所验证的洁净便是耶稣奇迹性治愈癞病的证据。耶稣命令被治愈的病人「奉献梅瑟所规定的,给他们当做证据」。这个命令中的「他们」,所指的不仅是司祭;所谓的「证据」,也不只是表示这个癞病人已被治愈而已。这里同样也出现超越经文叙述层面的含意:痊愈的癞病人成为基督徒团体的代表,他按着耶稣的命令,实行了梅瑟法律的规定,他的行动对一切自认为有责任遵守梅瑟法律的人成为一个证据,说明犹太基督徒是完全遵守(祖传)法律的。新的福音「宣讲者」康复的癞病人没有遵守耶稣命令保持缄默,反而极力宣扬他所经历的救援。这个故事因此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原本被排斥于正常社会之外的人,如今却对社会宣讲、作证。痊愈的癞病人藉着宣讲,使人人都知道这个事件,因而成了耶稣的「大使」,天主救恩的「见证者」。在福音中,相同的辩证关系一直存在于耶稣和群众之间,这位大能者多次退隐到荒野之处,却一再地被群众追随发现出来。耶稣的默西亚身份被治愈的癞病人不顾耶稣的命令,极力宣扬这个奇迹事件,这样的冲突应该是福音作者的刻意安排。作者藉着这种表达方式使读者注意到,欲正确了解耶稣的默西亚性使命和身份,必须考虑到祂的整个生命历程,包含祂的苦难、死亡和复活。耶稣生命中的单独事件,不论多么的轰动或引人注目,都应在这个整体性视野之下来了解。综合反省耶稣治愈癞病人的故事充分的显示,祂面对病苦者时充满怜悯之心,对一切寻求援助的人,祂都愿意给予所需要的救助。这个故事同时也启发天主子民对于「洁净」产生新的了解:耶稣不但不会经由接触而感染不洁,相反的,任何人若能和祂─天主子─接触,便都成为了洁净的人,亦即属于天主的人。《马尔谷福音诠解》谷一40-45圣马尔谷报道了许多驱魔的事件以后,又叙述了一个癞病人获得痊愈的趣事。关于这事发生的时期和地方,并未曾明确地指出。我们只知道是耶稣在加黎利省巡回宣讲时发生的。按照梅瑟的法律,癞病人和其他患有传染性皮肤病的人们,受到许多约束,使他们的遭遇极其悲惨。他们该和平常人隔离而居,而且居在城外,几时要遇到人的时候,就该高喊:「脏!脏!」他们不能和别人发生任何直接的接触,和别人谈话也只能站得远远地。这里所说的癞病人,一定也是远远地听见别人说,才得悉了耶稣所显的奇迹。痛苦引起了他的希冀,他不顾一切,他忘下了禁令,他走近耶稣身边,跪下来求他洁净──就是治好──自己。古代的一位注释家说:癞病人的心灵是诚实的,思想是纯洁的。耶稣恻隐之心大动。他是天主,确具神能,不会受到传染,也不必顾忌梅瑟的禁令,就伸出手来抚摩病人说:「我愿意,你洁净了吧!」癞病立刻消除。被治好了的这个癞病人;还该去行一个仪式,就是往司祭那儿去,领一张证明书,以便重新可以和别人同居共处。耶稣命他往司祭处办理这项手续,却不许他把这个奇迹声张出去。耶稣不愿意激动民众的兴奋之情,只愿意使他们镇静:少喧哗,多沉思,对于宣传福音更为合适。癞病人并没有遵守耶稣不许他声张的这项禁令:他激于感谢之情,把自己所受的恩惠向外宣传,以致叫耶稣不得不离开城市村镇,退避到偏僻之处,免受羣众的欢呼拥戴。然而*众拥戴的热情,是阻遏不住的,耶稣避到哪里,羣众就拥戴到哪里。耶稣开始宣势最初几天,固然是一帆风顺,群众对他表示惊奇,惊奇中带着好感;可是耶稣的仇人们,并不因此打消他们对他所拟定的攻击计划。金光灿烂的朝气,不久就要被一片乌云所掩盖,这一片乌云,便是来日剧烈斗争的先声。潘家骏《圣言探微》超越偏见
常年期第六主日弥撒的福音向我们叙述了耶稣洁净痲疯病人的事迹,而第一篇读经《肋未纪》则是向我们详列了痲疯病的种类和症状:「如果一个人皮肤上生了肿瘤丶疖子或斑痕,他的皮肤上有了这种痲疯病的症候,就该带他去见亚郎司祭,或他任何一个作司祭的儿子。」之所以要见祭司,就是要由司祭来查看病患的皮肤情况,从他的皮肉及肤毛的颜色来判断此人是否是洁净的,若是无法当下判断,则需要将病患隔离关闭至少7天以上,以作后续的观察。因此按照英国「基督徒医生团契」(ChristianMedicalFellowship)的医学专家仔细考察《肋未记》所描述的痲疯病,发现旧约时代的痲疯病并不是我们现代医学概念里所指的痲疯病,它其实是指一系列发显于皮肤上的疾病,例如:象皮病以及各种癣病。无论如何,这些皮肤病都被归入「不洁净」的类别,并且使病人的外观变得与常人不同。
一旦被归类为「不洁净」的人,会有怎样的后果呢?今天的读经一回答了这个问题:「凡是患痲疯病的人,都必须穿撕裂的衣服,篷头散发,遮住脸的下部,喊叫说:『不洁净!不洁净!』在他患痲疯病的日子内,他常是不洁净的。他既是不洁净的,就应该单独住在营外。」换句话说,为了防止因接触而令这病情扩散,病患必须离开家庭和社团,被隔离到以色列人在旷野扎营区以外的地方。因为「洁净」与「不洁净」是不能接触的,若接触,「洁净的」会被玷污。在起初,人们认为这种不洁净的病是经由身体接触来的;后来,人们越来越害怕,因此也越来越谨慎,甚至开始相信这种不洁净的病也会经由空气而传染。例如,一个不洁净的人如果站在树下,而一个洁净的人一旦经过,就会戚染到不洁净。另外,除了人的接触以及空气的传染途径之外,人与物品的接触也可以相互玷污,例如,痲疯病患者一旦进入屋内,屋里的物品和在里面的人都会成为不洁净的。因此之故,整个社会为了不让「不洁净」的人出现于「洁净」的空间,所以一切属于正常人应有的权利和该有的对待都加以剥削。他们不只在肉体上受苦,在心灵上更是备受折磨。
在中华传统的医书当中,也把恶疮、疥癣、大风、疠风、痲疯等病,都统称为癞病,也称为痲疯病。我们一般概念里的痲疯病虽然不易传染,但是有很多种皮肤病都会传染,而古代的医学不像现在这样发达,若不把一些皮肤病都归类于所谓「不洁净」的,那么肯定很难控制疾病的传染。因此天主教导以色列子民,凡有皮肤疾病的都需要隔离一段时间,等确认是否患了不洁之症以后,再确定是否可以留在社区群体里,或是必须与人群隔离。如此的作法,为当时来说,是一种可以保护大众的最佳选择。
是的,天主并没有把疾病从以色列人当中挪走,祂要人正视及面对这个世界在人类原祖犯罪之后的真实面貌,并且从中去学习生存之道,也从中去学习明白天主的旨意,进而学习过一种弃俗从圣的生活,而就因为这个世界是破碎、不完美的,因此成了人学习生活与受试炼的最佳场所。在这学习与试炼的场域当中,我们经常要面临生命岔路的选择,是要往「俗」的道路走或是选择「圣」的生命道路?是要满足自己的情欲,抑或是顺服天主的旨意?
所以疾病,包括今天的《圣玛谷福音》及读经一《肋未纪》里所提到的痲疯病,并不会导致灵*上的不洁;患病是身体上的事,也与一个人的宗教状况无关。相反地,一个患了病的人,反而能够与天主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因为病痛能带来宝贵的恩宠。所以痲疯病虽然会让病人的肉体和心灵处在痛苦的境地当中,就如《天主教教理》所描述的:「疾病和痛苦往往是人生命所面临最严重的问题。人在生病时,将体验到自己的无能、限度和终极。一切疾病都能使我们隐约地看到死亡。」(第号)但是这困境却也常是令人生命绝处逢生的转折点、柳暗花明的转折处,所以《天主教教理》接着这样说:「的确,疾病能使人陷入焦虑不安,甚至有时对天主戚到失望和怨恨,但病人却能藉此而反省自我。疾病也可使人更趋成熟,帮助他辨别并追求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疾病时常激发人追寻天主并归向天主。」(第号)今天福音中的那位痲疯病人,正是为我们作了绝佳的生命见证。从这位病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在面对疾病所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心灵折磨时,其所怀有的治愈盼望,在耶稣身上终于有了着落。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们听到了这位痲疯病人的渴望:「有一个痲疯病人来到耶稣跟前,跪下求祂说:『只要杯愿意,就能使我洁净。』耶稣动了怜悯的心,就伸手抚摸他,对他说:『我愿意,你洁净吧!』」在此,让我们留心一下痲疯病患和耶稣之间的对话用语:他们两人都不是用「医治」,而都是用了「洁净」一词。相对于身体的疾病,我们一般都是用「医治」这个词汇,因此用「医治」来谈论痲疯病应该是很合理的,但这里却是用了「洁净」一词,而这正是反映了以色列人对痲疯病的想法,它不只是指身体状况出了问题,其含义更是远超乎身体的状况,而涉及心灵的景况,甚至连宗教及社会生活也深蒙影响。所以,患病者常被排拒在正常生活之外,而生存于社会为他划定的特定界限内,更不应出现在所谓的「洁净」空间里。
因此,福音里的这位痲疯病人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跨越当时宗教和社会所为他设立的界限呢?他为自己、也可能为了更多同他一样遭遇而被贬为次等人的患病者,他跨越了「不洁净」与「洁净」之间的藩篱,走到耶稣跟前,请求耶稣洁净他。这位病人很幸运,也很幸福,因为他所遇见的正是愿意放下成见,跨越「洁净」与「不洁净」之间界限的耶稣。事实上,就算是我们今天这个的世代,虽然不再有人会公开把人区分为「洁净」或「不洁净」,但这并不表示在有些人的心里头就不会去作类似的区分。
在21世纪的社会里,仍然有人会按一个人的社会景况或生存样式,而把人归类为正常的或不正常的、高尚的或次等的,为的是能够合理化自己因着偏见而产生的偏差行为。而更令人叹息的是,若有人被计会贴上「不正常」或「次等」的标签,那么即使他们勇敢地跨越了界限,但却不一定会遇到像耶稣一样,同样愿意跨越界限来接纳他们的人。
譬如,位于台北的「关爱之家」。这是一个关怀艾滋病患的民间团体,长年来也协助移民署等转介个案,提供非法外劳、无国籍者短期庇护。这个机构过去曾遭社区居民要求搬离,但在年获法院判决胜诉,不必搬离。但在年市府又频繁接到社区居民检举,因为居民的压力,社会局就「照三餐」去盘查刁难。后来市府社会局甚至找来内*部移民署,要求不得再转介个案给「关爱之家」,并且必须把现有的个案转出,甚至有市府官员竟然形容这个收容措施是「把台北市当垃圾桶」,似乎只要把这些人归为「垃圾」,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把这些人赶走,真是令人叹息。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年7月,「麦当劳叔叔之家基金会」要在一个社区设立癌症重症病童中途之家,希望能给偏远地区北上求医的癌症病童提供住宿。这看似毫无问题的公益建设,却引来里民的强烈反对。甚至有里民广发传单,在传单上写着:「在此处设立医疗安养机构,有损国家形象,有碍本区观瞻,全体里民不惜流血抗争,反对到底。」而且一位里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竟然愚昧地说出:「说癌症不会传染是骗人的。」这是发生在一个台湾收入最多,平均学历最高的地方,但人们却无法用同理心对待及支持癌症病童,甚至好像只要把这些癌症病童挂上「不洁净」的标签,那么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把偏见思想和偏差行为给予合理化。以上例子毫不留情地让人见识到人心的黑暗面,同时,也让我联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极端份子。大战期间,日本关东*部队在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部署细菌战。日*的上级长官洗脑少年队员,不必将中国人视同和自己一样的人类,可把他们视为可以恣意残害的「马鲁达」,意思就是「木头」。如此,这些少年队员便可以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协助部队进行各项惨绝人寰的人体实验。可以说,这是人类所犯下的最黑暗、最残酷的罪恶之一。
从以上举例,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战争时期或承平岁月,「偏见」都会让我们彼此问的关系受到阻碍,甚至给对方带来无尽悲惨的伤害。然而,耶稣却是藉着医治那位走向祂的痲疯病人,而与这位痲疯病患一起创造了一个超越偏见、跨越「洁净」与「不洁净」界限的美丽故事。但愿这个美丽故事能够启发我们,努力去跨越那些阻碍发展人性美善的界限,这些界限可能是「洁净」与「不洁净」之间的鸿沟,也可能是敌和我之间的誓不两立,当然,这界限更是活生生的我们社会里那些非得争个你死我活的集体蓝绿意识形态。而要跨越这些界限,我们需要拥有一个比这些界限更高的角度、更宽广的视野,以及比个人和群体利益更超越的天主,如此,我们才有能力去跨越这些界限,并阻止因着界限而给彼此带来的同归于尽的伤害。
是的,痲疯病或任何身体上的疾病都不是罪,但反过来说,罪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偏见、鸿沟、敌对、伤害才是真正的痲疯病,它们才会让人在天主面前成为真正不洁的。因此,愿我们都可以像那位痲疯病人一样,向主耶稣说:「主!祢若愿意,就能洁净我!」阿们。
张春申《妙音送长风》治愈癞病的意义(谷一40~45)本主日的福音帮助我们认识清楚一些耶稣基督宣讲的天国,究竟具有怎样的性质;究竟是怎么样的。犹太人自从充*返回祖国之后,热烈期待天国来临,也就是希望天主按照先知许诺的,末了来到犹太民族中与他们长相左右、永不分离。这便是天主开始永恒的统治。但是天主这样来临,究竟给予犹太人怎样的恩惠呢?究竟怎样解救犹太人呢?耶稣时代,犹太人中也有好多不同的想法。恐怕最为流行的想法是:天国来临便是天主先遣发祂的代表默西亚来消灭一切犹太民族*治上的仇人,使他们恢复达味时代的荣耀,直到永远。所以天国临近为当时的群众以及领袖是属犹太*治上的胜利。不过,耶稣自己肯定的天国有这种*治意味吗?只要分析一下本主日的福音。已经可以有些捉摸了。耶稣不但以言语行动宣讲天国,而且也以自己的态度表示天主来到人间,统治一切,的态度。当耶稣看见一个癞病人便动了怜悯的心。这启示我们天国来临人间,不是导致人类斗争杀戮,而是令人先经验到天主的怜悯;然后如同路加福音中说的:你们应当慈悲,就像你们的父那样慈悲。耶稣动了怜悯的心,这是藉着自己的态度,向人说明天国来临是一个怜悯人的天主来与人长相左右,也因此要求一切人彼此怜悯。耶稣动了怜悯的心,就抚摸了癞病人使他洁净。在犹太人中,恐怕患有癞病的人是最惨的了。首先人们都认为这种病是天主的罚;因而法律命令癞病人与人群隔离,好像已经从自己的团体中开除出去了。本主日福音中那个癞病人冒了受法律制裁的险,走近耶稣。而在耶稣的奇迹中,我们又更认识一些祂所宣讲的天国的意义。来临的不是一个严厉罚人的天主,而是一个把被排斥在团体之外的人,融合到团体之内去的天主。总之,天国来临,促使大家共融,团结在一起。最后,为什么耶稣严厉警告洁净了的人,不要告诉别人呢?原来,犹太人渴望自己的民族自罗马人的压迫下解救出来,期待一位使他们在世界*治舞台上重新抬头的默西亚降来。假使有人把耶稣的奇迹竭力嚣张,极可能大家蜂踊前来,拥戴祂出来向罗马人挑衅。耶稣自己深知天国不是*治性的,所以禅预先如此警告。事实上,当那人开始宣扬奇迹,耶稣非但不想趁机制造*治活动,相反,只留在荒野,不再公开进城。耶稣宣讲的天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完全说明的。不过在今天的福音中,我们至少认识了一些相当重要意义。天国临近便是天主的仁慈怜悯、合一团结的力量进入人间。这是在耶稣的宣讲与奇迹中,显现出来的救恩。可见这不是*治性的斗争对抗,而是宗教性的平安和谐。基督信徒相信天主的国已经在耶稣的工程中实现人间,那么由于我们信从了这个喜讯,必须在自己生命中,一方面感谢天主的仁慈恩祐,召叫自己在合一的教会团体中;另一方面,信仰推动我们怜悯遭难的人,也努力在人群中制造团结。吴智勋《和平纶音》怜悯人的耶稣本星期的福音读经仍接续上星期的主题。马尔谷以驱魔治病去突显耶稣的权威,指出祂是天主子、救主的身份。今日,马尔谷用另一方式,突出祂说话的权威及祂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段福音记载一个痲疯病人跪在耶稣前恳求祂洁净他,耶稣动了怜悯的心,把他洁净了。当日,痲疯病比今日医学上所界定的痲疯病含义较广。第一篇读经提到,只要皮肤上有肿瘤、溃烂、斑点等皮肤病,当日就算是痲疯。真正的痲疯病当时是无法可医的,其他皮肤病则有痊愈的可能,而经司祭检验证实痊愈了的,就可重返社会。痲疯病人除了肉体上的痛苦之外,最难堪的是要与所有人隔离,包括父母和亲友;患者亦不能入城,不能入会堂祈祷,更不能入圣殿,好像连天主也远离了他们一样。他们要穿特别的衣服,取食物也要用长竿挂笼子去取;无论到甚么地方,他们都要摇铃或大叫,让人有机会回避。旧约的法律只采取消极的预防措施,认定这是不洁的罪人,防止痲疯病者接触健康的人,以免传染;但对病人却是无能为力,除非他的病自动好了,否则不会为病人做甚么。总的来说,其态度是:不要连累别人,但对不起,不能为你做甚么。今天的福音显示出耶稣天主性的面貌,祂的来临是向人宣示天主的慈爱,马尔谷就以耶稣的行动表达这一点。面对一个走投无路,甘冒别人投石危险的人,耶稣产生很大的激动,「动了怜悯的心」在原文是带有激动的意思。旧约法律不能为这个可怜人做甚么,但新约的基督却可以。祂超越旧约,干旧约不许做的事──「触摸他」。旧约采取一刀两断的隔离,但耶稣却采取主动的接触,这就是福音。旧约本来也有痲疯病被治愈的记载,例如叙利亚人纳亚曼求先知治好他,先知要他到约旦河浸七次;耶稣只简单地说一句︰「我愿意,你洁净吧」,痲疯病就立即脱离了他,这显示出耶稣说话的权威。疾病使人远离群体,俗语说︰「久病床头无孝子」,就显出疾病使人疏离别人。健康的人对疾病总有点害怕,医院探望病人,他与你的关系大概不坏,难怪耶稣也曾用探病作比喻,作为爱德的标准︰「我患病,你们看顾了我。」(玛25:36)一般而言,我们探望的人,百分之九十九是健康的。我们的社会瀰漫着一种只为健康人着想的心态,例如当*府计划在屋村建弱能人士宿舍,给他们一点方便时,总有人起来反对,认为必须把他们隔离,免得影响健康的小孩。我们的社会亦对艾滋病人有抗拒的心态,认定患病者多是同性恋的,得此病正是天谴。昔日,以色列人将痲疯病人视作不洁的罪人,看来我们比他们好不了多少。让我们向新约的耶稣学习,对不幸在肉体或心灵上受到创伤的人,不要采取一刀两断的消极隔离态度,改以怜悯的态度,代耶稣接触他们。让他们从人的关怀,感受到天主的慈爱。吕渔亭:你能洁净我「那时候,有一个痲疯人来到耶稣跟前,跪下求祂说:『只要你愿意,就能使我洁净。』耶稣动了怜悯之心,就伸手抚摸他,对他说:『我愿意,你洁净吧!』痳疯病立刻离开了他,他就洁净了。」(福音)在这个奇迹中,我们已不难看出耶稣那种与人不同的个性。首先,当年的所谓痲疯病,由于医药方面的知识奇缺,因此很容易传染。梅瑟法律早已有令,这些人必须离群而居,若一旦有事外出,则必须口喊「不洁净!不洁净!」好叫人快快避开。福音中的这个痲疯人,可能受不了这种孤独与轻视的生活,那天听说耶稣经过,就奋不顾身地去见耶稣,而耶稣竟没有按梅瑟法律避开他。不但没有避开,甚至还用手抚摸了他。耶稣的这种与人不同的行为,除了爱与同情之外,又当如何解释。再者,耶稣之所以立刻治愈了这个病人,似乎只因他对耶稣有极大的信心,「只要你愿意,就能使我洁净!」试问我们对耶稣有没有这种信心?耶稣不是对附魔孩子的父亲说过:「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又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假如你们有如芥菜子那般大的信德,你们向这座山说:『从这里移到那边去!』它必会移过去的!」只可惜我们的信德似乎比芥菜子还小。神学家认为我们的祈求,之所以没有得到效应,泰半是由于我们求时往往有口无心,甚至连自己也不信天主真的会答应。这个故事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深思。耶稣治病后曾警告他不要告诉别人,只要按法律向司祭说明就好了。但那个病人似乎已到了情不自禁的地步,他一出去就到处宣传耶稣的伟大,以致耶稣不得再公开进城,只好留在外边荒野之地了。这是否在告诉我们,当我们做了一件好事,也不可像母鸡生了蛋,就到处格格叫,好像非把那事公诸于世不可。「当你施舍时,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们的施舍隐而不露,你父在暗中看见,必要报答你。」(玛六3-4)我们的一点好心好事,天父知道了就好了,又何必到处宣扬,毕竟真正能报答我们的,也只有这位在天大父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