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家很早就发现脉象会随四季有周期性的变化节律,这种节律变化主要表现在春夏秋冬四季时,脉象在脉位、脉形、脉势方面的不同。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在同一篇中,还用了某些动物四季活动特征描述四季脉象的脉位与脉势。“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浮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势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素问·平人气象论》中又把四季脉象节律形容为“春弦、夏钩、长夏软、秋毛、冬石。”应当说这里的弦、钩、毛、石,是不失柔和之象的微弦、微洪、微浮、微沉,是有胃气的脉象,脉象能适应四时变化的表现,它反映了健康人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调节正常,如果在病理情况下,这些正常调节则可能发生改变,甚至丧失。
脉即血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故有“脉为血府”之说。脉象能够较客观地地反映人体内脏的气血的变化。脏腑功能活动呈现季节性的变化节律,脉象也就有相应的变化。肝气应春,心气应夏,肺气应秋,肾气应冬,故春见肝脉弦象,夏见心脉洪大象,秋见肺脉毛象,冬见肾脉沉象,人与自然相应,在自然环境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气温变动影响下,人体气血春夏趋向于表,腠理疏松,秋冬趋向于里,皮腠致密,并有人体不同组织层次的特征。所谓“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反映在脉象上就有脉位深浅,感觉上的大小浮沉之差异。这就说明脉象的四季变化节律的成因归于四季变化对人体气血、脉道及脉道周围组织的影响,即所谓“四时之动,脉与之上下。”
人体脉象呈现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的变化节律,主要是人体适应外界气温和气压等变化的结果。冬天气温低,气压高,气温低则人体筋脉处于拘紧状态,脉呈紧象,气压高,血液流向体表的阻力大,故脉沉。这造成了沉紧有力的冬季脉的主要特征,即状如石之沉重。到春天之后,气温渐渐回升,气压逐渐下降,故脉由沉紧转为肤浅,但因春季仍有冬季寒冷之气,脉象仍有紧张之势,故春脉主象微弦。夏季气温高、气压低。脉管易扩张血液流向体表时的阻力减小,这就使夏季脉象洪大,来盛去衰,似钩状。秋天,气温转低,气压渐高,人体血液向体表不如夏日盛,但因夏日之余热未消,脉管仍有扩张的余势,呈现轻虚飘浮之感,故曰秋脉似毛,这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早些年有科研团队专门对一批青年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脉象进行连续观察,结果发现,正常脉象夏季较洪大,冬季较沉细,春秋两季分别处于冬夏两季的过渡阶段。认为这与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相符合。同时他们还选择气温、气压、湿度三大气候要素,观察分析其与脉图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三种气候要素的变化均与脉搏主波幅度变化相关,但脉象的四季节律性主要与气温和气压有关。总之,人体脉象节律是正常人在气候因素影响下,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使血管舒缩状态发生四季节律性变化,导致外周阻力节律改变而产生的。
掌握正常脉象的四季变化节律,对临床诊断及疾病的发展变化的预测有重要的意义。脉从四时,则病可治;脉逆四时,其病难愈。脉象的从逆常以五行的生克关系来分析,相生则顺,病易愈,相克则逆,病难愈。如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均为逆四时之脉,预后多不佳。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