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皮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大连ldquo皮肤宫rdquo作
TUhjnbcbe - 2021/2/28 4:30:00

中医皮肤病

三焦经络部位辨治

年4月新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宫振甲

小16开精装

字数:千字

宫振甲先生长期从事中医皮肤科诊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提出了皮肤病定位辨治新方法:结合皮肤病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特点,融入三焦、经络学说,三焦为横,经络为纵,纵横定位,明确归属,同时运用升降、归经理论,精准指导选方遣药。

本书案例丰富、按语详实,理法方药自成体系,是宫振甲先生心血结晶,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前言

皮肤体表疾病最大的特点是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怎样才能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将皮肤部位辨证方法应用于临床呢?十年来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若要根据皮肤部位进行辨证施治,首先要对人体的体表作一个量的定位。

人与天地相应,人体的表面如同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表面可以根据纵横交叉的经纬两条线来确定不同的位置。人体也需要横竖两条线来确定体表部位。此线古已有之,即三焦和经络。三焦从上到下,把人体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可以作为划分人体表面的横线。经络大多数是上下循行,可以作为人体的纵线。纵横两条线相互交叉,像地图一样把人体划分成很多区域,根据不同部位的特点来辨证施治。

《内经》中最早提出并论述了三焦辨证理论,发展至清代温病学派,已日趋完善。经络辨证更是司空见惯,为历代临床医家所喜用。本书把二者纵横交叉结合起来应用,使原有的三焦辨证与经络辨证有了新的扩充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辨证方法。这种辨证方法特别适用于体表部位疾病的辨证施治;而且简便、快捷,重视体征,可以为中医标准化、系统化、数字化以及人工智能化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此外,纵横定位思维方法对于治疗中医其他科疾病,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著者多年来应用三焦经络定位辨证方法治疗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今不揣浅薄,奉献给同道。

本书根据《内经》、历代医家有关部位治病的经验以及经络三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着重论述经络、三焦基础理论及三焦经络纵横部位辨证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部分:医案。按从头至足的顺序,把人体分为59个部位。各个部位先引用《灵枢》中关于该部位的经络、三焦所属,然后编辑古今医家有关经络、三焦治疗的医案近例,举案说明三焦经络纵横辨证的具体运用,所选医案均保持原貌。案后评述各医家的辨证思路、用药经验及编者对此案的学习心得。选取著者的临床医案70余例,案后叙述诊疗思路,供读者参考。有几处部位暂无相应皮肤病医案,姑且附录内科、外科医案并分析医家的治疗思路作为治疗皮肤病的示范。

第三部分:药物。着重论述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三焦所属。先引用各医家有关药物的性味归经论述,再加以分门归类。其目的是将药物纵横定位,方便部位治疗。

第四部分:方剂。以三焦为纲,以经络为目,把所选取的方剂按寒、热、虚、实编排,使临床上可以准确、迅速、方便地选取方剂,并进一步说明该方剂的三焦、经络归属依据。

明·汪机曾说:“不知我者,谓我狂妄,其知我者,谓我坦夷,噫!顾我所行,未必尽合于道也,然造次克念,惟求无愧于心欤。”我虽不能与汪机先生相提并论,但心情是一样的。

一个新的辨治方法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我只不过是抛砖引玉,望同道能够发扬光大,使皮肤部位辨证方法和其他辨证方法一样广泛地运用于临床疾病的诊疗中。

特加感谢国医大师禤国维先生、名老中医徐宜厚先生对本书的大力支持,并为本书作序。感谢徐晓迪医师在本书编辑整理方面及图片设计方面所作的大量工作。感谢宫本京老师在本书图片方面所作的大量工作。感谢书中所选医案的作者,述评中如有曲解之处,敬请谅解。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大连市人民*府资助,国家级名中医师承导师、医院副院长石志超主任中医师对本书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感谢。

限于本人学识水平,不当之处,恭请行业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

/

/

从上焦足太阳膀胱经风火治疗神经性皮炎

靳某,男,33岁,7年5月18日初诊。

主诉:脖子后背丘疹粗糙瘙痒半年余。半年前,因情志不畅,嗜食辛辣,颈部起少量丘疹,瘙痒。未经治疗,因搔抓皮损逐渐增多,越抓越痒,且发展至背部、腰骶部,瘙痒无度,经久不愈。近一个月来因工作劳累和睡眠无规律、感冒等原因,症状加重,全身瘙痒难忍甚至彻夜难眠。医院皮肤科诊断为“神经性皮炎”。检查:颈项部有10cm×15cm大片肥厚苔藓状皮损,表面粗糙,皮脊皮沟明显,局部色较深。后背及腰骶部各有一块手掌大类似皮损。伴有心情急躁,稍恶风寒。舌质淡红,苔白,脉浮数。

证属肝气不舒,郁久化火,风邪外袭,致足太阳膀胱经脉闭塞。治宜清肝泻火,疏散足太阳经风热。仿九味羌活汤之意,外解风寒湿邪,内清郁热。苍术15g,羌活10g,苍耳子10g,防风10g,*芩10g,生地30g,炙甘草10g,栀子10g,丹皮15g,当归10g,赤芍10g,夜交藤30g,杜仲15g。5剂,水煎服。

二诊:服3剂药后头面汗出,瘙痒减轻,不恶风寒。5剂后皮损变薄,已能入睡。舌脉同前。前方继服7剂。三诊:药后皮损颜色变淡,瘙痒明显减轻,腹隐痛,大便稀溏,前方减*芩、栀子,加狗脊10g。四诊:上方服7剂后皮损基本平复,痒止二便正常,仅余色素沉着斑。三诊方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

诊疗思路:项部属上焦,多风热火邪为患,治宜祛风清热。项背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之交,《灵枢》曰:足太阳之脉,从膂上出于项,邪气中于项,则下太阳。又曰:颈中央之脉,督脉也。纵横辨证,此证为内有郁火,风邪外袭,内外合邪,致足太阳膀胱经脉郁阻闭塞。因此选用具有解表散寒,兼清内热的九味羌活汤为主方加减治疗。虽然没有出现督脉症状,因病发于督脉,用药时也应考虑,故加炒杜仲、狗脊温阳通督。苍耳子一药,既能解表通窍止痒,又能走督脉,一药多用。神经性皮炎大多与情绪浮躁有关,加用栀子、当归、芍药、丹皮,是为了清肝火,养肝血,止烦躁。用大量夜交藤镇静安眠止痒,属于对证用药。

从上焦足太阳膀胱经风寒湿治疗银屑病

曹某,男,48岁,6年4月26日初诊。

主诉:头皮白色鳞屑斑片瘙痒半年。2年前感冒发烧后,皮肤出现红斑点,瘙痒。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经内外多种方法治疗,病情得到控制。仅头皮有少量斑片一直不愈。2个月前,因感冒,头部皮损增多,瘙痒加重,外用药膏治疗不效。检查:后头枕部、头顶至前额发际满布白色鳞屑斑,浸润肥厚如牛皮,鳞屑多如米糠,抓痕累累。平日嗜酒,喜辛辣肥甘食物。

舌红,苔腻稍*,脉濡数。身体健康,无其他不适感。证属素有湿热,新感风寒,风寒引动体内热毒,内外合邪,循足太阳膀胱经上行所致。治宜祛风、散寒、祛湿,疏通足太阳经脉,兼清内热,方用九味羌活汤加减。

羌活15g,防风10g,麻*10g,白芷10g,苍术15g,川芎10g,藁本15g,*芩10g,生地30g,甘草10g,厚朴10g,陈皮10g,生姜10g,葱白15g。7剂,水煎服。

嘱其忌食酒肉肥甘、鱼虾发物。服药后,发其汗,微微似欲汗出者为宜。要保证出汗时间2小时以上。

二诊:服上方7剂后,头身汗出,皮损处无汗,瘙痒减轻。上方再服7剂。无须再行发汗,随其自然汗出即可。

三诊:头皮已不痒,皮损部变薄,汗出。上方减麻*、生姜、葱白,加当归15g、白芍15g,14剂,水煎服。

四诊:服药近1个月,头部皮损已经平坦,局部少量鳞屑,舌苔薄白,脉缓。上方减陈皮、厚朴。再服14剂以图临床治愈。

诊疗思路:病在上焦者,属风火热毒也。风善上行,火性上炎故也。后头枕部属足太阳膀胱经。银屑病的两次发病,都在感冒之后,说明外邪侵袭,束于足太阳膀胱经,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皮肤色白不红,为风寒湿邪,尚未化热之象。病人平日嗜酒,喜食肥甘,舌苔腻*,舌质红,脉濡数,为内有湿热郁结。内外合邪,发为本病。九味羌活汤具有发汗祛风祛湿,兼清内热的功能。加陈皮、厚朴,与苍术合用为平胃散,具有燥湿健脾行气的功能,与*芩同用,清体内湿热。羌活为太阳膀胱经的引经药。张洁古曰:巅顶痛,非藁本不能除。此足太阳经本经药也。三诊时由于病人已经汗出,为防止汗多伤阴,故减麻*、生姜、葱白等发汗药,加白芍、当归以敛汗补血。夏少农在《中医外科心得》中介绍用四物汤加发汗药治疗银屑病,此案也师其意。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连ldquo皮肤宫rdquo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