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菜,简称滇菜。以擅长烹制山珍、淡水鱼鲜和蔬菜见长,具有鲜嫩回甜,酸辣微麻,重油味厚的特点,适合边陲多民族人民的口味,在我国各省、市、区中也自成一格。
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山脉绵亘,平垠与江河湖泊镶嵌其间,形成多姿多彩的地理风貌和干湿分明的立体气候,极其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云南具有“动物、植物、香料王国和“药材、花木之乡的美称。全省有淡水鱼类种、两栖类动物92种、爬行类种、鸟类种,兽类种,分别占全国的45,7%、39,8%、37·1%、65,9%和53,3%;野生食用菌2多种,低等动物和野生花果菜蔬更是琳琅满目。得天独厚的原料,为烹饪提供了丰富的来源。以本书人选菜品为例,野兽、野禽和昆虫人菜的有41道,食用菌、食用花和野菜有39道,淡水鱼鲜49道,共计道,约占本书菜目总数的52%。清代以前,大象成群,作战有象队,还用象皮做成甲胄,明末李定国仍用象队布阵,农作有象耕,怒江、澜沧江流域曾是古代的乘象国。象肴成菜,原料丰富,历史悠久。
云南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距今万年的元谋人为我国
境内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人类。据考古发掘得知,距今40年左右的新石器遗址比比皆是。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商代铜器,经化验其矿料“来自云南某地。剑川海门口出土的公元前1巧0年左右的14件铜器,为当地制造,由此证明在32年前铜在云南已开始冶铸。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滇池区域已处于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至南朝为止,炊、餐铜器有釜、甑、壶、洗、尊、斗、案、杯、盒、罐、勺、碗、筷、盘,陶器有灶、庖厨俑;铁器有刀。餐铜器的出现,促进了古代烹调方法的变革,即由水烹阶段进人油烹阶段。烹调的食物逐渐多样化。据文献记载,西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田广用兵益州,“获畜十万余头。20多年前《庄子》已载云南食用鸡菌,说它的形状就像鸟飞行时把足收束起来一样,故称鸡菌。
云南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土著民族(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生息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世代沿袭的菜肴则是当今滇菜的源和流。公元前4世纪,经蜀身毒道蜀杖、布、葯酱已销往阿富汗等地,丁香、菠蔻等调味品及作物逐渐输人。秦汉时汉族始人云南垦殖。唐宋时期,云南出现了以彝族和白族为统治民族的南诏、大理地方政权。在南诏时期,唐朝用兵南诏,丧师20万,至少有10万人流落云南,加上南诏4次攻人四川,虏掠子女工技数万人。当时在一给田,二不徭役的优惠政策下,促进了云南的经济文化发展。南诏王族器用金银,“富室娶嫁,金银各数十两,马牛羊皆数十头,酒数十瓶。大理国时期,“各方贡金银、罗绮、珍宝、犀象万计,牛马遍点苍,云南刀、浪剑、大理马享誉中原。
在流人云南的能工巧匠中不乏庖厨名师,滇菜异常兴盛。明代沐英治滇,推行军屯、民屯和商屯,中原人民至滇约有四五十万之多。从明代中期开始,云南汉族人口超过当地民族,滇菜起了质的变化。《滇南本草》有大量的医食同源的记载。明末徐霞客到保山,友人馈赠鸡纵;到丽江,纳西族土司木公以80味相待,内有柔猪(乳猪)、牦牛舌等,此外,他还吃过竹鼠等。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余部及吴三桂的部属等,留滇不下数十万人。
特别是南明桂王人滇,改云南为滇都,名师成批涌人,滇菜技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清代学者师范为家乡的弓鱼吟下了“内腹含琼膏,圆脊媚春酒的诗句。鸦片战争后,自蒙自、腾冲、思茅、昆明开关和滇越铁路通车,内外贸易兴旺,各地餐馆云集云南,形成了以汉族菜为主,兼具各少数民族菜的滇菜。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滇缅公路通车,云南成为大后方。在昆明和交通沿线的滇东北及滇西,云集各帮口名厨,加速了烹饪技艺的交流,促进了滇菜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在厨师队伍中分化出行厨,以满足达官贵人、富商名流“春游芳草地,夏赏荷花池,秋饮菊花酒,冬咏白雪诗的要求。
滇菜由昆明汇集三个区域的风味名菜所组成。滇东北地区,其中昭通地区和东川市,在清代以前交替归四川、云南管辖。该地区因与四川、贵州接壤,其烹调方法和口味受川菜影响较深,相似川菜。云南当代名厨罗富贵、解德坤、彭正芳均属昭通人,所烹制的汤爆肚、酥红豆、竹荪、罗汉笋、云腿、牛干巴均属这一地区名菜。滇西南和滇西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历史上的南诏国、大理国均建都于大理。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院较多,有“妙香国之称,因而此地区的菜肴,除具有民族特色外,还受清真菜的影响,具有寺院菜的风味。如回族的壮牛汤肉、冷片、凉鸡、腊鹅;傣族以调料作馅的香茅草鸡;白族的乳扇、洱海鱼虾、素菜;彝族的乳饼、火烧猪,纳西族和藏族的火锅、虫草、天麻、贝母、猪膘,哈尼族和苗族的狗肉;壮族的野味、三七;普米族、怒族的醉鸡。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名菜,各有千秋,形成了地方上的传统菜。
滇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自明代以来经济文化发展较快,是云南汉族菜的发源地。如过桥米线、汽锅鸡、鸡丝草芽、菠萝鸡片、石屏豆腐以及杞麓湖、星云湖、潋江、异龙湖的鱼类,玉溪的鳝鱼、泥鳅、蔬菜,开远的甜头等,均源于这一地区。甜头人菜被文人赞为“久食佳肴不知味,馋涎只为甜萵头。米线、卷粉、饵饮也是这一地区的传统名优小吃。昆明菜点集中了上述三个区域的烹调精华,在总结继承滇南菜的基础上,汲取了川、鲁菜的技艺,形成了滇菜风味。
地方口味的形成,与其地理位置、气候、水质和食俗密切相关。云南地处高原,海拔高,水质含碱重,四季不分明,湿热与寒冷并存;各少数民族又好客喜酒,从而产生了饮食消费的特点。
一是讲究鲜嫩。在云南特有的立体气候中,有“常年蔬菜不断青之说。正值冬季,昆明郊外绿油葱葱,蒜苗、豌豆尖等为时鲜蔬菜。蔬菜引人筵席,常作素菜或用于点缀,体现清淡纯朴、原汁原味、鲜嫩回甜的风味。如“炸元葱"、“酿百合"、“油炸仙人掌"等为当地的传统名菜。动物人馔,吃生、吃活,讲究滋嫩。脍炙人口的“过桥米线,厨师巧用鸡油能保温的特点,将鸡炖烂,用鸡汤氽生肉薄片和米线,配上各种调料,吃起来鲜嫩可口,成为吃生、吃鲜的“典范"。还有乳猪、乳鸽、童鸡、仔鸭,常与虫草、天麻、三七、贝母等滋补药材为伍,既吃鲜嫩、又能强身健体,一举两得。通观整个滇菜,在以鲜嫩为主的同时,注重味浓郁香。肉类人肴,或烤或烧乃至炖焖,烹制的菜肴浓中有味,味中见鲜。
“云腿等腌腊制品,因腌渍后肉质收缩,味更浓。在烹调时,除去部分咸味后,用油炸、油煎或酥炖,加上其他调料,成品菜浓郁之中添鲜香,待客佐酒,尤为佳品。
二是适应气候,酸辣为主。云南调味品非常丰富,家种、野生都有。特有的香茅草、香蓼草、草果、香椿籽等香料引人菜式中增添了诱人之感。野生香菜与苤菜的应用,使菜肴辛香味美。辣椒种类齐全,以涮辣椒尤烈。名醋有禄丰香醋、东川米醋、广南剥隘七醋、昆明麩子醋,还有少数民族的梅子醋、酸木瓜醋等,已成为汉族和少数民族日常调味品。苦瓜、陈皮人味,苦而发凉,苦中回甜,苦中有味。滇菜厨师运用上述这些调料,因人、因地制宜,或加或减,可烹制出酸、甜、咸、苦、辣等多种单纯和复合口味的菜肴。其中,以酸辣微麻为主味。云南地处高原,湿热与寒冷并存,而酸辣则有去湿、驱风和开胃之功效,因而受到群众所喜爱。如傣族、阿昌族的酸把菜,苗族、彝族的酸菜煨四季豆,都是当地的家常名菜。
三是技法多变,古风犹存。滇菜在擅长的烹调技法中,可分为汉族的蒸、炸、熘、卤、氽、炖,具有原汁原味、酥嫩、鲜醇、清爽、浓香的特点;少数民族的烤、春、焐、腌勺隔器盐等,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反映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在诸多的烹调方法中,有的以一种为主,有的氽、炸、熘联合使用,烹制不同风味的菜肴。滇菜的特点之一,传统的烹饪方法仍占有一定比重,古风犹存。如烤,用明火烤羊、烤野鸡,这在少数民族中较为普遍;焐,利用柴薪烧后的炭灰余热,焐制各种菜品,独具一格;舂,将食物制熟,与调料一起放人石臼,舂细而食,浑为一体,便于消化;隔器盐,是在铁锅内放上盐巴,盐上放炊具,用盐传热,隔器炖熟而食,风味特异;腌,为适应云南气候特点和冬季宰杀年猪的习俗而积累出一套加工、贮藏和食用的传统技法,如白族的圆腿(火腿),纳西族、普米族、藏族的琵琶猪(整头腌制),彝族的麂子干巴,傣族的腌牛蹄、酸鱼,拉祜族的血鲱,回族的牛干巴、腊鹅等等,有“云山牧野牛畜肥,肉成肉干分外香的美称。
“彩云万朵焕南天,景物迷人胜昔年。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饮食业的广大厨师在继承传统菜技艺的基础上,创制了一批名菜佳点,如鸡纵、鹌鹑、紫米、竹笋、云腿全席等;同时发挥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将其引人饮宴中,可谓:“彝鼓苗笛傣家情,昆明客宴亦创新,一丢荷包欢声动,酒不醉人情醉人。自70年代云南汽锅鸡、过桥米线等步人“广交会起,80年代进京参加全国烹饪比赛,年亚运会期间,杭州西子湖畔掀起“过桥米线热,以及云南厨师选调出国等一系列活动,滇菜冲出云南。傣味捷足先登,被誉为“金孔雀飞进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