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焱刘永清(科学声音科普写作训练营第四期学员)
引
年11月,整个云南省阿佤山地区都笼罩在浓浓的雨雾之中。南腊公社的老支书撑着雨伞,一步一趋地跟在连夜赶来的李国桥身后,他尽量把伞往前伸着,想给这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多遮点儿雨。
连续的阴雨让本来就不好走的乡间小道泥泞不堪。两人一前一后,深一脚浅一脚,急匆匆地往村里走。
老支书一边走,一边介绍着情况:“这才半个多月,就已经走了8个了。一会儿去的这家,男人前几天得病,歿了,现在女人也病了。这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她家的娃儿可咋办。”
说话间,两人已经来到一个农户家门口。大门敞着,靠近门口一块门板上躺着一个女人,旁边不远的地上,坐着一个大约两岁的孩子。孩子脸上还挂着眼泪,显然是刚刚哭过。看见有外人过来,孩子本能地往母亲身边靠过去。女人似乎醒了一下,她的手指微微动了动,但很快又继续陷入了昏迷状态。
李国桥把随身的药箱卸下来,在女人身边蹲下。老支书却没有进屋,他撑着伞站在门外的雨地里。他心里想:“这半个多月,十里八乡的医生都来过了,药开了不少,也没看见有什么效果。这位李专家带来的药,真的能行吗?”
李国桥早就从老支书脸上看出了他的担心,他也完全理解老支书的心情。毕竟,现在村里流行的,可不是普通的传染病,而是人人谈而色变的疟疾。
史料图:李国桥(最右)
上世纪40年代,我国每年约有万疟疾病例,30万人因此死亡。要知道,当时的中国人口也就“四万万”而已。算起来,当时我国的疟疾患病率高达7%,死亡率高达1%。难怪人们谈疟色变。那么,这次南腊公社感染疟疾的人能逃过一劫吗?李国桥医生的药箱中是否藏着什么灵丹妙药呢?
这就是本文要给你讲述的故事。你可能不知道,在人类与疟疾的战争中,已经产生了5个诺贝尔奖,但这场战争依旧没有打完。让我从头给你说起。
疟疾的病因
疟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疟疾的记载。古人认为,疟疾的起因是暑气和风邪的轮番侵袭所致。
无独有偶,西方人也把疟疾的原因归结在空气上。疟疾的英文词汇——Malaria,正是“坏”(mala)和“空气”(aria)两个词根的组合。但是,把病因归结为空气,正好说明了人类的无助。很显然,只有找不到真正的病因,才会让人去怪罪空气。事实也证明,所有怪罪空气的医学理论,都没什么实际用处。疟疾就这样在人类中肆虐了几千年。
年,31岁的法国军医拉韦朗[[1]](CharlesLouisAlphonseLaveran)受命前往医院工作。当时,疟疾是士兵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死亡率很高。拉韦朗经过观察,猜测疟疾很可能是一种由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疾病。于是,他一有空就把疟疾病人的身体组织放在显微镜下反复观察,希望能从中找到病原体。这件事儿一干就是好几年。
图:拉韦朗
年11月,拉韦朗在患者的脾脏中发现了一些类似色素的深色组织。他敏感地觉察到,这些类似色素的东西,应该来自于患者的血液。于是,他找来新鲜未经染色的患者血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显微镜下的血液,对于拉韦朗来说无比熟悉。但是,这一次,拉韦朗在显微镜里看到了一些反常的东西。在大量红细胞的中间,似乎有一些细胞的形态不太一样。它们变成了镰刀的形状,还有一些红细胞颜色变暗,另外一些则带着深色的斑块。
第二天,拉韦朗给名患病士兵采了血。他在份血样中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拉韦朗非常兴奋,他大胆地推断,一些寄生虫寄生在红细胞的内部,它们才是导致疟疾的元凶。
12月,拉韦朗向法国医学科学院提交了他的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他过于前卫的想法没能说服任何一位同行。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寄生在血红细胞中的小虫子,简直是天方夜谭一般[2]。
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判断,年拉韦朗来到了疟疾爆发的罗马。他仔细比对了很多健康人和疟疾患者的血液后得出结论,只有患者的血液中才能找到这种微小的寄生虫。拉韦朗把这种寄生虫命名为疟原虫。
这一次,详实的对比观察记录终于说服了同在罗马的研究疟疾的学者。很快,一向以固执著称的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也公开支持了拉韦朗的结论。巴斯德的支持让更多的科学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