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皮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针灸医生不一定都知道,古籍中的26种针刺
TUhjnbcbe - 2024/10/26 17:01:00

1.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输刺是指刺诸阴经肘膝以下的本输穴(主要是荥穴和输穴)以及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五脏俞穴。这是一种脏腑有病时的刺治方法。由于输刺突出针刺本输穴的作用,所以称“输刺”。临床上治疗脏腑病变基本上以此为选穴原则。目前已延伸到对各种病症均可遵循这种循经取穴与远近配穴的原则。

2.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远道刺是指刺诸阳经肘膝以下的本输穴(主要是合穴和下合穴)。这是一种六腑有病时的刺治方法。由于针刺穴位离病处较远,所以称“远道刺”。临床上治疗六腑病变基本上以此为选穴原则。金元以后的医家认为,凡刺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治疗头身部疾病的都叫远道刺。如六总穴歌诀中的内容,也是根据这种原则组成的。

3.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经刺是指刺经脉所过有瘀血、硬结、压痛等结聚现象地方的一种方法。由于它是直接在经脉上,所以称“经刺”。用于治疗经脉病变。近代“经络触诊法”和触诊所获得的阳性反应区(点)为刺激部位的治疗方法,均可看成是本法的发展。

4.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络刺是指刺体表瘀血的细小络脉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络脉病变。由于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目前所用的浅刺放血法治疗血热病都属于本法范围。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此法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分刺是指刺肌肉或肌肉间隙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肌肉病变。由于古人将肌肉间界限分明处叫作分肉,所以称“分刺”。为了加强针感效应,目前临床上常用这种刺法。

6.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大泻刺是指用铍针刺脓疡处,以排出脓血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刺法的目的在于泻尽脓血,所以称“大泻刺”。目前脓疡切开排脓已归于外科范围。

7.毛刺“毛刺,刺浮痹皮肤也”。毛刺是指在有病处的皮肤表面进行浅刺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皮肤及浅表病变。由于这种刺法浅刺于皮毛,所以称“毛刺”。目前所用的梅花针、七星针和滚筒针,均是由毛刺演变而来的。

8.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巨刺是指左侧的病刺右侧的腧穴;右侧的病刺左侧的腧穴。《内经》中有关左右交叉取穴法的记载有两种:一种是刺经,称巨刺,用于治疗身形有病而脉象异常者;另一种是刺络,称缪刺,用于治疗身形有病而脉象正常者。目前临床上治疗肢体疼痛、痉挛和瘫痪经常采用这两种左右交叉取穴法。

9.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刺是指将针烧红后,深入皮肤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顽固性病变。由于这种刺法焠(烧)火后再刺,所以称“焠刺”,后世又称“火针”。临床上用于治疗寒痹、瘰疬和象皮肿等病症。

10.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偶刺是指在疼痛或压痛的前胸和后背相对应的部位进行针刺。用于治疗胸腹背部病变。由于这种刺法是前后配偶对侧,所以称“偶刺”,亦称“阴阳刺”。临床上所用的前后配穴法或俞募配穴法,就是这种刺法的发展。但是在针刺时必须斜刺,以免伤及内脏发生意外事故。

11.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报刺是指针刺“以痛为腧”的阿是穴。可以先找一个痛处直刺留针,并用左手循按局部另找痛处,拔针再刺。用于治疗游走性的痛证。“报”有“报应”或“重复”的含义,因刺而再刺,所以称“报刺”。报刺同目前间隙运针法有些类似,不过前者为不同穴位上出针后再刺;后者是在同一穴位上留针过程中反复刺。

12.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恢刺是指将针刺在病痛肌腱的两旁,并用提插的手法,前后上下地摇动针体,以促使挛缩的肌腱舒缓下来。用于治疗肌腱挛缩性的痛证。由于“恢”有“扩大”或“宽畅”的含义,采用多向透刺能扩大针刺的影响,所以称“恢刺”。关刺和恢刺虽同属于刺肌腱的方法,但前者是从正面刺入,单向直刺;后者是从侧旁刺入,多向透刺。治疗筋痹时这两种刺法可以同时合用。

13.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齐刺是指在病变部位直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受病部位较深、面积较小的痛证。由于三针齐用,所以称“齐刺”或“三刺”。目前多用在四肢或腰部以下局部的压痛点处,可增强针刺效应。

14.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扬刺是指病变局部正中直刺一针,周围斜刺四针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受病部位较浅、面积较大的痛证。由于这种刺法浅而轻浮,“扬”有“扬散”的含义,所以称“扬刺”。扬刺与齐刺同属于多针刺,其区别点在于扬刺属浅刺;齐刺属深刺。

15.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及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针刺是指用于捏起皮肤,将针刺入皮下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寒气侵犯皮下的病症。由于这种刺法是沿皮卧针直刺,所以称直针刺。目前所用的夹持押手进针法与此类似。其应用范围已扩大至所有需要做皮下透刺的疾病,包括皮下埋针。直针刺与扬刺同属于皮下浅刺,其区别在于直针刺是单针刺;扬刺是多针刺。

16.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输刺是指少针而深入,不留针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阳热性质的病证。由于“输”有“通达”的含义,这种刺法有从阴引阳、通泻热邪的作用,所以称“输刺”。目前所用的提插补泻法与其类似。

17.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短刺是指进针时稍加摇动,深刺直达骨部,然后在近骨部处上下提插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骨的痛证。由于“短”有“促”和“渐”的含义,是指进针接近骨部而言,所以称“短刺”。这种刺法强调要边摇边刺,目的在于扩大针刺的感应,还指出要在近骨处上下提插,实指刺到骨膜。头针疗法取效,估计与短刺手法有关。

18.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浮刺是指斜刺浅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浅层肌肉的痛证。由于横卧透刺进针比较浅,是指与刺深层的肌肉其他方法相比较而言,所以称“浮刺”。目前此法仍用于治疗浅层肌肉的病证。

19.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阴刺是指左右相对称的穴位,同时并刺的一种方法。如取足少阴经内踝后的太溪穴,治疗手足逆冷,脉搏微弱的“寒厥”等。用于治疗阴寒性质的病症。由于取阴经治阴寒病,所以称“阴刺”。目前这种左右相对称的穴位同时针刺,在临床上应用亦非常普遍。

20.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傍针刺是指直刺一针,再在旁边斜刺一针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顽固不愈的痛证。由于直刺是刺经,斜刺是刺络,正旁配合而刺,所以称“傍针刺”。目前临床上在治疗表里同病时,常采用深刺和浅刺相结合的配穴法,亦可来增强针刺效应。

21.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赞刺是多针而浅刺,使之出血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痈肿。“赞”有“助”和“钻”的含义,这种刺法有助于痈肿的消散,所以称“赞刺”。目前临床上治疗丹毒、流火之类的病症,就是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22.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毛,此肺之应也”。半刺是指针快进快出,如拔毛状,刺皮而不入肌层的一种方法。由于其浅刺疾出,好像仅刺了一半,所以称“半刺”。用于治疗皮肤病症。

23.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豹文刺是指在穴位的左右前后进行散刺,刺中细小络脉,放出络脉中瘀血的一种方法。由于此法刺的部位较多,左右前后均刺,出血时像豹的斑纹一样,所以称“豹文刺”。用于治疗血热证。络刺指的是放血部位和针刺原则;赞刺和豹文刺指的是针刺的具体方法和适应证。

24.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关刺是指直刺四肢关节附近的尽筋(肌腱附着于骨处)的一种方法,针刺时要避免伤脉出血。由于刺在关节附近,所以称“关刺”。用于治疗某些四肢关节的病症。

25.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爪,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合谷刺是指刺在肌肉之中,针向几个方向刺之,形如鸡爪的一种方法。一说鸡爪刺用针缓伸缓缩,如鸡足之爬搔。由于古人将肌束重叠会合处称为“谷”,所以称“合谷刺”。临床用于治疗各种肌肉病症。为了加强针感的效应亦常用这种方法。

26.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输刺是指针直进直出,深刺至骨部的一种方法,由于“输”有“通达”的含义,针刺深达骨膜部,所以称“输刺”。用于治疗骨的病症。

1
查看完整版本: 针灸医生不一定都知道,古籍中的26种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