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和老鼠、蟑螂、苍蝇一起,长期以来被列为“四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和影响,而且很多疾病都是通过它们进行传播的,因此人们对这些动物深恶痛绝。现在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从南到北,蚊子也将慢慢回归,人们又将展开新一轮与蚊子的斗争。在蚊子的大阵营中,有一类蚊子对人们的侵害程度,要比其它蚊子大的多,这就是白纹伊蚊,也叫亚洲虎蚊,即人们常说的花蚊子。
白纹伊蚊
白纹伊蚊隶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伊蚊属,是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南方省份比较常见的蚊种。从我国分布的蚊子种类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库蚊,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占比接近90%;第二种是伊蚊,花蚊子就属于这类,数量占比大约为8%;第三种是按蚊,数量比较少,吸血时身体与皮肤表面呈一定角度。在这3类蚊子中,伊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与其它种类蚊子相比个头大很多。
对于白纹伊蚊来说,除了个头大之外,它们的身体还有比较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在腹部和足部,长有由鳞片构成的白色或银白色的斑纹,这就是”白纹”名字的由来。这种蚊子的生活习性既有与其它蚊子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喜欢在阴暗和潮湿的区域生活,最主要的滋生地点,则是那些自然或人工环境中的积水区,像池塘、河岸、树洞、岩石缝隙、盛水容器等等。但也有与其它蚊很多子不同的习性,那就是习惯于白天活动,吸血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日落前的三个小时左右。
白纹伊蚊叮人为何这么厉害?
白纹伊蚊和其它蚊子一样,叮人的都是雌性蚊子,这些雌性蚊子的嘴部,都拥有一根细长的针管状,专门吸食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血液。白纹伊蚊和其他种类的蚊子相比,它们在叮人时,向人体释放的“麻醉剂”的量比较大,而且它们是在白天活动,周围的环境比较嘈杂,在叮人时人们不容易觉察到。
白纹伊蚊通过红外感应,精确定位出要叮咬的目标,当停留在人们的皮肤表面后,就会寻找皮下的毛细血管,然后将”针管”插入皮肤,释放出较多的“唾液”,其中不仅含有麻醉剂,而且还有扩张血管、抗凝血的物质,这样就能达到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吸血效率的目的。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觉察不出花蚊子的叮咬,但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一旦免疫系统发现了释放在皮下毛细血管的上述物质后,也相应释放出一类叫组胺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血管内壁细胞出现分离,一部分蚊子分泌的物质就会深入到皮肤细胞中,最终引起皮肤上面起包现象。
由于花蚊子分泌并注入的物质,要比其它蚊子多得多,因此人体的免疫系统做出的反应会更为明显,结果就是起的包很大,更疼更痒。而且,人体免疫系统能力越强,分泌的对抗性“组胺”物质也越多,也会加大蚊子叮咬后的反应。
白纹伊蚊怎么到我国的?
有关资料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其实还没有出现花蚊子的影子,当时花蚊子主要栖息在东南亚区域,这个地区温度非常高,降雨量也很大,花蚊子长久以来形成的适应环境能力和行为特征,不可能突然在自然条件下实现大范围的空间转移,再加上花蚊子的飞行能力以及寿命的限制,也不支持它们跨越万水千山来到我国。
因此,人为活动的影响,极有可能是花蚊子侵入我国的重要原因。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们与东南亚国家的外贸联系日益增强,其中就包括木材的进口。而运输到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木材,内部都含有一定的水分,而且树干里都有不同程度的缝隙或者树洞,原本栖局在这些木头里的花蚊子,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就来到了我国。
此后,有一部分花蚊子逐渐适应了我国南方的自然气候,并且在产卵量大、成长期短的加持下,慢慢站稳了“脚跟”,种群数量不断扩大,栖息范围越来越广,最后从南方一直发展到我国大部分区域。
如何应对花蚊子?
花蚊子不但在叮咬人后,给皮肤留下了一个个大包,而且还会传播高达60多种疾病,包括让人们熟知的登革热、疟疾、丝虫病等,而且还会打通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疾病传播的通道。
因此,无论是花蚊子还是其它蚊子,消灭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由于蚊子的产卵、孵化和幼虫生长,都离不开水,所以,有效清除环境中的积水,是从根本上减少蚊子的重要措施。从室内来说,除了安装纱窗外,及时清除室内水盆、开口容器内的水,生活垃圾随产随清,定期给鱼池、开口鱼箱、花瓶换水,在蚊子爆发的夏季,适时使用蚊香、灭蚊剂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当然,对付室外大量的花蚊子和其它蚊子,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尝试使用生物控制的方式,比如引入天敌、药物喷洒、基因控制等,也都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蚊子种群是否能从根本上大幅下降、下降之后会对生态系统有什么连带影响,目前还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