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想必大家也都能答的上来,是大象没有错,但是大象也分很多种类,就像人类也分黑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黄色人种一样,单单说是大象不对,为什么呢?看完这篇你就懂了。接下来就和大家讲讲现存最重的十大陆上哺乳动物。
第十名:印度野牛1.5吨
印度野牛,别名白肢野牛、野黄牛、白袜子、亚洲野牛等,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印度野牛是现存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牛,成年雄性野牛最重可达公斤(也就是1.5吨,相当于一辆小汽车的重量),驯化的印度野牛也叫大额牛。
印度野牛体型巨大,体长厘米,尾长70—厘米,体重-公斤,肩高—厘米,是现生牛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袜子”。雄兽和雌兽均有角,但雌兽的较小。雄兽的双角弯度很大,由额骨高起的棱上长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弯,复又向上,最后角尖又向内并略向后弯转,长度可达60—75厘米。
印度野牛一般在晨昏活动。夏季在海拔高的山上,冬季则逐渐往山下迁徙。喜欢群居,通常每群10-30头,以雌兽、幼仔和亚成体组成,其中有一只老年的雌兽为首领。成年雄兽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独自栖息,在交配期间才和雌兽接触。性情十分凶猛。以草、树叶、嫩枝、竹笋和树皮等为食,也常舔食盐碱。听觉和嗅觉灵敏,成年的自然天敌只有印度的孟加拉虎。
印度野牛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南亚,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藏南部。
第九名:长颈鹿1.9吨
长颈鹿是最高的哺乳动物。成年鹿高度约4.3~5.7米,其中,雄鹿的平均身高要比雌鹿更高。目前记录到的雄鹿最高达5.88米,最高的雌鹿达5.17米高。雄鹿的平均重量约为1.千克,而雌鹿的平均重量约为千克。目前记录到的雄性和雌性长颈鹿最大体重分别是千克(相当于一辆大型SUV的重量)和千克。尽管长颈鹿的脖子和腿很长,但它身体的主体部分相对较短。它还有一双突出的大眼睛位于头部两侧,再加上身高优势,可以让长颈鹿拥有良好的全方位视觉。它拥有色觉,听力和嗅觉也十分敏锐。长颈鹿可以利用肌肉控制鼻孔的开闭以防止沙尘和蚂蚁进入。
长颈鹿的舌头长约45厘米,呈紫黑色,可以保护其不被太阳晒伤;它们会利用舌头卷取植物、理毛或是清理鼻腔。它们的上唇同样也具有卷取植物的能力,其上的毛发可以防止长颈鹿被植物的棘刺刺伤。它们的舌头及口腔内侧均布满了味蕾。
长颈鹿的花纹由深色(橙色、栗色、棕色至近黑色)的斑块与浅色(通常为白色或奶油色)的网纹所组成,越成熟的雄鹿毛色越深。这些斑块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伪装,使得它们得以潜藏在稀树草原林地树下的斑驳光影之中。然而,即使可以潜藏在林地的树下,成年长颈鹿仍多半会选择在开阔区域活动,才能有最好的全方位视野可以发现潜在的掠食者,并仰赖体型与有力的前足进行自我防卫。
但是,伪装能力对于幼仔却十分重要,大多数的幼年个体会选择躲藏而非跟随在母亲身旁;此外,过半的幼犊会在第一年内死亡,因此其余的幼仔必须避免被掠食者攻击。也就是说,长颈鹿身上的花纹对幼仔来说起了很重要的伪装作用,而成年长颈鹿仅仅是身上的花纹未褪去而已。不过,深色斑块下的皮肤也可能有体温调节的作用,因为这些部位的皮肤中布满了复杂的血管系统与汗腺。每一只长颈鹿个体都有独特的花纹样式,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可以做为种间个体的辨认依据。
长颈鹿的皮肤大部分是灰色的。厚厚的皮肤使得它能穿过刺灌木丛而不受伤,其毛发则能分泌化学物质防止寄生虫寄生,并给予长颈鹿一种特殊的气味。目前已知于毛发中至少有11种主要的芳香性化学物质,然而大部分的气味是由吲哚与粪臭素所造成的。雄性的气味较雌性明显,因此气味可能也具有吸引异性的功能。长颈鹿的脖子上具有由短而直立的毛发组成的鬃毛,1米长的尾巴尾端有一搓暗色的毛发,可以用来驱赶昆虫。
第八名:黑犀2吨
黑犀,也叫黑犀牛,是犀科黑犀属的唯一一种,分布在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喀麦隆、南非、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尽管名叫黑犀,它们的体表颜色实际上更接近于灰白色,这个名字一般被用来区别于白犀,事实上这两种犀牛的区别不在于颜色,而主要在于体型,黑犀要比白犀小许多。
成年黑犀肩高-厘米,身长2.86-3.05米,体重在-公斤之间,最重的可达公斤,母犀牛要比公犀牛轻。黑犀的一对角为角质,前角较长,一般为50厘米,最长的可达厘米。有时候还会长出第三支比较小的角。犀牛角的作用主要用于防御、示意和觅食。
黑犀的嘴较尖,耳朵较小,而白犀的嘴唇则比较宽,耳朵较大。
黑犀的皮肤很厚,能够防止锋利的草插入或划破身体。视力极差,主要依靠听觉和嗅觉来发现敌人。
第七名:爪哇犀2.3吨
爪哇犀也称小独角犀,属奇蹄目犀科,与印度犀是近亲。爪哇犀牛曾在亚洲广泛分布,包括中国南部以及中原地带(汉朝以前),只有印度尼西亚、越南有分布。目前几近于绝种,只剩下五十至六十头左右,因为过度捕杀,目前仅在印尼的爪哇岛还有一个种群残存,其中印度亚种和越南亚种已经灭绝。爪哇犀在年曾于越南的吉仙国家公园用红外线照相机拍到,当时相信至少还有大约13只的族群(为爪哇犀的亚种越南爪哇犀);但因为越南保护措施的无力,以及偷猎者猎杀手段的不断升级,越南的爪哇犀已在年4月因为持续偷猎的猖獗最终灭绝。爪哇犀不像其他犀牛会冲撞太靠近的人或动物,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爪哇犀便会逃之夭夭。
爪哇犀比印度犀牛小:通体长2.5-3.5米,肩高1.6米,平均体重千克,最大个体可达千克(2.3吨,比一台普通压路机还重)。有一支角,角长少于20厘米,皮肤为灰色。
爪哇犀栖息于低地雨林和红树林沼泽中。喜欢独来独往,以树枝、嫩芽、嫩叶、果子、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每胎只生一头幼犀,哺乳期为1-2年。爪哇犀平均寿命35-40年,最长的可达50多年。
爪哇犀的体长-厘米,肩高为1.8米,体重可达千克。除了耳边和尾端有硬毛外,全身无毛,很厚的皮肤像盔甲一样。身体肥大,四肢短粗,显得很笨拙。雄犀有一只角,雌犀没有角。角没有与头骨的骨骼结构相连。有细长的上唇,该上唇向外延伸并超过下唇。有大的门牙齿。外皮由大皮块连接组成,像是披了厚重的盔甲。
第六名:河马3.2吨
河马身长3-4米,成年雄性体重平均约1.千克,成年雌性体重约1.千克,成年雄性常能达到2.千克,有纪录之最大个体重2.千克与3.千克。雄性河马终其一生都会不断成长,而雌性河马大多于25岁时达到最大体重。河马是现存陆地上第三大动物,仅次于象与犀牛,河马虽属草食,然而领域观念极强且脾气暴躁,一般认为是最具攻击性的动物之一。
和其他半水生动物(例如水獭、水豚)不一样的是,河马全身几乎无毛,皮层厚达6cm(跟苹果5的手机宽度差不多),可以保护河马不受掠食者或是同类伤害,然而它们的皮下脂肪层却很薄。河马背部的皮肤为紫灰色或黑褐色,腹部与眼耳周遭的皮肤则为棕粉红色。尾部有少数的刚毛,头大、嘴阔、耳小、尾短,前后肢都比较短,有四指、略有蹼。由于河马的颚部关节位于较后方,因此双颚可撑开将近度。它们的四根獠牙长50厘米,咬力可达0磅,一次可吃下磅的植物。即使是陆地上第三大的动物,其短距离奔跑速度却能达到时速30千米。
河马在潜水的时候,会把鼻孔和耳朵关闭起来,避免进水。
野生河马寿命可达40–50年,然而大多数河马很可能因打斗而”英年早逝“。美国印第安纳州伊凡斯维尔的梅斯克园动植物园一头名为多娜(Donna)的雌性河马于年过世,享年61岁,为目前人工圈养环境下最长寿的河马。
虽然河马为半水生,但河马并不善游泳,也无法浮在水上,但它能待在水中4至5分钟。河马皮肤需要水分,否则会干裂。其皮肤可分泌河马汗酸以防晒,但效果无法持续太久,故河马通常在水中及水边活动。
第五名:印度犀4吨
印度犀称独角犀、大独角犀,是分布在南亚的一种犀牛,现仅见于印度阿萨姆邦和尼泊尔的草原、沼泽及森林地带,野生活体总数约头,是数量最多的亚洲犀牛。
印度犀体长2.1-4.2米,尾长60-75厘米,肩高1.1-2米,体重2-4吨。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单角犀牛。鼻子上只有一只长约60厘米的犀牛角,角比爪哇犀要尖锐一些。该物种皮厚且十分大片,有数层的皱折,还有许多圆钉头似的小鼓包,好像披着一层厚厚的铠甲,但皮下有数层的皱折,还有许多圆钉头似的小鼓包,好像披着一层厚厚的铠甲,但皮褶之间的皮肤却很细嫩,容易受到蚊虫叮咬,因此会定时去泥潭来驱除皮肤上的寄生虫。听觉和嗅觉都极佳,而视力相对较差。游泳技能优秀。奔跑时速度可达55公里/小时。
印度犀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犀牛之一,鼻上仅有一角,与爪哇犀是近亲。
第四名:白犀4.5吨
白犀又称方吻犀,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犀牛之一,分为北白犀和南白犀两个亚种,分别产自非洲中部和南部的草原。年3月19日,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死亡,目前仍确认存活的北白犀仅剩“纳金”(Najin)与“法图”(Fatu)两头雌性,被饲养于肯尼亚的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内。南白犀现存约1.8万头,是数量最多的犀牛。
白犀体长为-厘米,尾长为55-65厘米,肩高-厘米,体重1-千克,千克是最大个体的白犀牛记录,但人工圈养的非野生白犀牛超过4千克(4.5吨,相当于一辆19座的客车)。体躯浑圆粗壮,皮肤光滑,厚约3-4厘米,只有耳边和尾端才有毛,也没有大褶和皱纹形成的甲胄,头部特长,大约为厘米,眼睛很小,分别长在头部两侧。
白犀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主要以草为食。一天中一半时间用于进食,三分之一的时间休息。和其他犀牛一样,它们也喜欢待在泥浆中,以降低身体的温度。
第三名:非洲森林象6吨
非洲森林象又名圆耳象,主要分布于非洲刚果盆地一带。从前,非洲森林象被视为普通非洲象的亚种,但透过基因分析之后,被认为可能是一支独立物种。
非洲森林象最高不超过2.5米,重2.7吨,最重个体可达6吨。它们以2~8头为一群,并生存于中、西部非洲内水汽充足的雨林,尤其是刚果盆地一带。非洲森林象体型小于非洲草原象和亚洲象,平均体重只有3.5吨左右,平均身高2.5米,是现存最小的象类。
非洲森林象前足5趾,后足4趾(和亚洲象相同),而普通非洲象则是前足4趾后足3趾。下颚骨与非洲草原象相比长而窄。耳朵比也更圆,没有棱角。非洲森林象的象牙和非洲草原象相比明显向下生长,因为长而弯曲的象牙在森林中容易被植物所羁绊。
第二名:亚洲象8.15吨
亚洲象,也是象的一种,锡兰象是亚洲象的指名亚种。亚洲象为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之一,也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
亚洲象比起非洲象要小一些,分辨这两种大象的最容易的方法是观察其耳朵,亚洲象的耳朵要小一些。亚洲象体长普遍可以达到5-7米,而体重最多可达8.15吨,比如斯里兰卡象就是这样,它也是亚洲象亚种中体型最大的物种。是亚洲体型最大的陆上哺乳动物,雌象的体型比雄性较小。亚洲象鼻端有一个呈手指状的突出物,由于此突出物有大量的神经细胞,因此使象鼻像人类的手指一样灵活。雄性的亚洲象长有象牙,而雌象即使有象牙也不是太突出。有一定比例的雄性亚洲象不长象牙,这一比例可能与它们在过去受到的捕猎压力有关。
亚洲象的耳朵比较小、较圆,前脚有5只脚趾,后脚有4只脚趾,共有19对肋骨(其中苏门答腊象有20对,比非洲象多一对),头骨有两个突起,背脊拱起。性情温和,比较容易驯服。在野外,老虎、豹和人类是亚洲象的主要敌人。亚洲象每群由数头到数十头象不等,它们没有固定的栖息地点,分布范围亦广。
亚洲象主要栖息地,为东南亚和南亚这些热带地区的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十三个国家,大约四十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古代从西亚的两河流域,往东延伸到中国的黄河流域,都曾经有它们活跃的踪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孟获的坐骑就是亚洲象,还有曹冲也称过亚洲象。现今中国境内其自然栖息地自清朝以后就被压缩到云南无量山、哀牢山以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一带。不过,随着近年来国内环境的改善,其活动地界可达玉溪、昆明之间。
第一名:非洲草原象12.25吨
非洲草原象,顾名思义就是生活在非洲草原的大象,又名普通非洲象,体型是陆生动物中最大的,毛色为灰色,后臀与前肩同高,象牙极长,并向上弯曲。非洲象是象科的一个属,于年由乔治·库维叶男爵命名。非洲草原象是最常见的非洲象物种,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体长5.4-7.5米,尾长1-1.3米,肩高2.7-3.3米,体重3-6吨,最重记录有12.25吨(普通中型卡车,俗称的前四后八大概10吨)。它们的长牙最高记录有.7公斤重。非洲象的化石仅在非洲有发现。
不论雌雄都有长而弯的象牙,但雌性的小得多。雄性的长牙最高记录有.7千克重。性较凶猛,尤其是孤独的雄象更为凶猛,不易驯服。象皮厚毛少,鼻与上唇愈合成圆筒状长鼻,两个上颌门齿大而长,就是所谓的“象牙”,口中一般每侧有三个前磨牙和三个后磨牙,食用高纤维的食品,树叶、草类等,磨牙并不是同时长出,现存的磨牙磨损后,新的磨牙才长出来,所以如果最后一颗(第六颗)磨牙大约在60岁以后磨损后,老象可能死于营养不良,如果继续饲喂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继续活下去。
非洲草原象的耳朵很大,下部尖,上下可长达1.5米,有丰富的血管以便散热,保持身体凉爽。尾巴不长,顶端有毛刷。耳朵非常大,前足五蹄、后足三蹄,有21对肋骨和最多26个尾椎骨。非洲草原象的前额突起,背部更加倾斜,肩部是最高点,鼻端有两个指状突。
非洲大陆的温度很高,大象对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喜欢将水吸入象鼻,然后喷到全身。之后,它们常常会给皮肤喷上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泥土。大象长长的鼻子不仅可用来闻味、呼吸、吹号、喝水,还能用来抓东西,尤其是美餐。象鼻有大约10万块肌肉。非洲草原象长鼻末端有2个指状突起,非常敏感和灵巧,可以用来抓小东西。
非洲草原象由于毛少,容易生皮肤病,所以需要经常洗澡或做泥浴,象皮厚,有皱折,有的皱折纹路深达十几厘米,皮肤浅灰色,由于洗泥浴有时看起来好象是泥土的红棕色,褐色眼睛长眼毛,有一种罕见的白化象,白象眼睛一般是蓝色。
能看到这的人,想必都是《动物世界》的忠实粉丝,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下期再给大家分享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