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像
一群意气风发的康巴少男少女。
他们的身后是神秘如外星球的孜珠寺。他们热烈而专注虔诚的神情就是青藏高原的名片。
清冽的风吹卷了雪山顶的白云,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铜铃和手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
男子手中的铜铃响起来了,女子手中的手鼓也敲了起来。一摇起来就收不住了似的,一敲起来就拼了命似的!几十个热血澎湃的康巴青年,如被疾风不断猛吹的雪团,狂舞在青藏高原的大地上。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惊雷一样,是震耳的铜铃;旋风一样,是翻转的身姿;霓虹一样,是飞舞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青藏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丁青热巴舞!
神秘的起源
丁青热巴舞的创始人传说是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一天,洪水将要淹没丁青,生灵危在旦夕。米拉日巴为拯救黎民百姓,杀象祭神,用大象大肋骨做鼓架,取肚上薄皮做鼓皮,用小肋骨做鼓槌,用象的肠子做网状裙穗,并铺设象皮于地,在上面跳舞祭神。歌舞通灵感动了上天,洪水随之退去,热巴舞由此诞生。
据考证,丁青热巴舞的起源要比米拉日巴创始说古老的多,它的前身应是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本地的古老宗教——苯教的巫舞或是图腾舞。丁青正是苯教传播的重地,距丁青县城40公里的孜珠寺是全藏区最大的也是保留苯教仪式仪轨最完整的苯教寺院。
专家们普遍认为,苯教从西藏阿里兴起,向外传播第一大站的标志正是孜珠寺,然后由此再传向林芝苯日神山一带。所以,古老的苯教巫舞几经历史岁月的沉淀在丁青传向民间,丁青热巴舞的形成和兴盛便有了充分的条件和理由。
珍贵的传承
过去,丁青热巴舞是专业民间艺人卖艺求生的一种技能,且大多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热巴舞。年6月,丁青热巴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隐没在高原和大山深处的古老艺术开始被世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