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彭恒礼
围绕《清明上河图》一直谜团重重。表现在画作名称上。“清明”与“上河”,均存在争议。
先说“清明”,目前至少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也是最常见,解释为“清明节”。持这种观点的目前粉丝最多,拥趸者众。主要从字面义、节气特征与图中景物的相符度等作解。
第二种,解释为“*治清明”。以当代文史学者史树青为代表,他认为,“清明”非指清明节,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治清明。
第三种意见,认为“清明”指北宋开封的“清明坊”。以开封文史专家孔宪易为代表。他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指出:
据《宋会要辑稿》及其他私人著述中记载,当时东京内、外城及郊区,共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为三坊,第一坊是清明坊……这样一来《清明上河图》便可以解作从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的上河景色了。
再说“上河”,有人认为“上河”指上坟。
还有人认为“上”是去的意思,就像我们说“上街”“上班”一样。清明有踏青传统,“上河”就是到河边去踏青。
关于“清明”与“上河”的正解,不能望文生义或主观臆断,应结合北宋开封历史和城市实况去理解。“清明”指清明节气,这个毫无疑问,图中描绘的春天景象,尤其是泛青的柳树和人们的穿衣打扮已能提供证明。现在主要需要解释“上河”以及“上河”与“清明”的关系。
“上”,本义为高,指高处(《说文解字》),作动词用时,指从低处到高处。“上河”指从河的低处到高处。哪条河?自然是图中描绘的汴河。看一下地形图就会明白,汴河西高东低,它是在开封西北的荥阳附近引*河水入汴,借助地势自西向东穿过开封,一路自流至安徽的泗河,并通过泗河入淮,完成千里跃进。如果从开封到汴河下游的楚州泗州,那是由高到低,顺流而下,是“下河”。如果从下游的淮河长江流域运粮到汴京,就成了由低到高,逆流而上,是谓“上河”。说到这里就明白《清明上河图》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了——汴河漕运。
汴河是北宋开封的生命线,京师的粮食主要靠汴河输送。汴河漕运的重要性,与包拯同朝为官的张方平(张方平曾做过包拯的顶头上司,后来因为坐买豪民产,被包拯弹劾而罢官)对此有清醒认识。他说:
广济河所运多是杂色粟豆,但充口食马料,惠民河所运,止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粮而已,惟汴河所运一色粳米,相兼小麦,此乃太仓储积之实。
广济河运马料,惠民河运*粮,惟汴河所运是开封百万市民的口粮。俗话说,仓中有粮,心中不慌。张方平说:“有食则京师可立,汴河废则大众不可聚,汴河之于京城,乃是建国之本。”汴河是京城赖以存在的根基,是国之本,能从这个角度来认识,说明张方平绝非庸才。
作为开封的大动脉,汴河不能全年通航。北方,冬季河流会结冰,汴河漕运便处于停航状态。这就意味着冬季的开封主要靠太仓存粮度日。仓中有存粮,加之还有陆路运输,京师的粮食供应虽不至断绝,但常险象环生。开宝五年()年,京师存粮不足,只够吃到来年二月,宋太祖闻言大怒,严斥负责官员,要求加派漕船,增加运力。想要增加运力谈何容易,据《宋史》记载“楚泗至京千里,旧定八十日一运”,漕船从楚州和泗州出发,逆流上河,人拉马拽,到开封需要八十天时间,一年满打满算只能跑三趟。冬季汴河封冻,漕船无法进京,开封就进入了“休眠期”,虽不会成为死城,但是随着存储物资的大量消耗,柴炭、粮食价格大涨,百姓苦不堪言。《宋史》记载其惨状云:
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不若募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俱济。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生活必需品匮乏,开封城内发生了通货膨胀,为缓解市民恐慌,官府对米价进行了干预,不准涨价,结果导致外地商人不愿意把米运进京师。本地粮商看到米价飞涨,故意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天灾加上人祸,开封的老百姓都要成“饿殍”了。指望巨商大贾发善心降粮价是不可能的,只能指望漕运恢复,江淮米粮抵京。什么时候运粮船才能抵达京师呢?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宋朝负责漕运的发运司规定:每年发运的第一批漕船于清明日入汴。也就是说,只要到清明,开封城内的日用消费品价格就会回落,降至正常水平。
这时就能明白,宋朝的开封人为何如此喜欢清明,如此喜欢《清明上河图》。清明是京城的“解封日”。正如画幅中央虹桥处描绘的那样,十九艘沉甸甸的漕船连帆接橹,载着像山一样的粮食缓缓驶入京城。伴随漕粮到来的,还有来自南方的客商,他们带来了还有数不尽的丝绸、金银、香药、犀角、象皮、干鲜果品、奇珍异宝、日用百货。
汴河两岸,开封市民围着漕船拼命地奔跑、呼号、雀跃,像迎接久违的亲人。城郊码头,歇业已久的码头工褪去春装,赤膊上阵,手提肩扛,将一袋袋商品搬入仓储。这是属于开封的购物狂欢节!
像这样的日子,从公元年算起,开封人共经历了一百六十五次,一百六十五年。
如今,汴河与它创造的东京梦华早已深埋于地下,汴河的故事以小说、戏曲、曲艺等形式在这块大地上流传。今人通过现代考古将舟桥和部分汴河河道发掘出来,供后人凭吊。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木岸”——古人为保护河堤免遭流水冲蚀,在河两岸打下木桩,以木篱护岸,形成千里汴河的“木岸”奇观。汴河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在汴河考古现场,还能看到当年为护岸设置的木篱,静静的,如长枪般矗立,印证着汴河在开封人心头的地位与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