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这首名为《纤夫的爱》的歌曲曾经红遍大街小巷,它以通俗直白的语言,表达了长江三峡纤夫与峡江妹子浓烈质朴的爱情故事。事实上,三峡纤夫的生活有这么浪漫吗?
拖动船只的纤夫。
现在长江沿岸已经没有纤夫这个群体了,我们回顾历史,通过一组清末老照片(来自密苏里大学网站),来看看三峡纤夫的真实生活面貌。简单概括一下,纤夫的生活很苦!他们一天到晚为生计忙碌,哪有拉着纤绳“荡悠悠”的闲情逸致?
长江激流中的船只。
滚滚长江东逝水,要沿长江逆流而上进入巴蜀之地,途径三峡激流险滩之处,如果没有人力拉动,船只则很难上行。一只木船需要的人力少则数人,多则数十人,甚至上百人。
行走在乱石堆中拖动船只的纤夫。
三峡纤夫行走在乱石丛生的急滩岸边或江边的悬崖绝壁上,所经之处形成了独特的小道,即所谓“纤道”。一般纤道能供一个人通过就算宽的,最窄的地方甚至只能踏上一只脚。看了这些照片,大家对当年的实景能有所认知。
纤夫艰难地行走在石壁上。
三峡纤道起自白帝城,经巫山至鳊鱼溪,号称“二百里纤道”。三峡纤道具体起源何时,已难以考证,不过,东汉时已经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行走在乱石堆中拖动船只的纤夫。
千百年来,纤夫喊着号子,“拿篙喂嗨,拿篙喂走,拿篙喂嗬,嗨哟,嗨哟”,与湍急的江水做斗争,不畏艰险,确保货物与行人安全到达目的地。他们的脸庞被晒得黢黑,身体被纤绳拉得弯曲,汗水打湿单薄的衣衫,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力气。
纤夫们拼尽全力拖动船只。
“三尺白布四两麻,脚蹬石头手扒沙,一步一滴辛酸泪,恨得要把天地砸。”这首流传百年的三峡民谣,诉说着纤夫的悲苦。他们为了使出最大的力气,不仅双脚扎实地踩在地面上,一只手也要扣住地面,增强抓地力,把全身的力气汇聚到肩膀上拉动纤绳。
弯腰拉动纤绳。
纤夫都没有穿鞋,或者仅仅穿了草鞋。可以想象,在粗粝的地面上,他们的双脚磨掉了多少层皮,受过了多少次伤,又积了多厚的老茧!
小孩子们在拉动船只,或是“纤二代”。
年3月,英国商人立德途径三峡,他描写了自己所见的纤夫工作的场景:“一艘吨的大帆船拥有多名船员。其中70至80人为纤夫,他们的行动以击鼓协调,鼓手在船上由舵手指挥。12至20人留在船上撑竿,当船要擦过卵石或岩石时要将船撑开,还须操纵用一整棵小冷杉树造成的船首大桨。另外6人离船在岩石上像猫一样跳来跳去,从岩石角上拉开总是不断被挂住的纤绳。此外,还有三四名特殊的游水人,称作‘水纤夫’,像亚当一样光着身子;他们跑动着,有时在前方的岩石上蹲着,随时准备跳入水中,从在岸上够不着的岩石上将被勾住的纤绳拉开。”
纤夫们拼尽全力拖动船只。
纤夫在奋力拉动纤绳时,旁边还有人监视着他们的工作,防止有人偷懒。如果发现谁没有使尽全力,监工就会用鞭子狠狠地抽打那个纤夫。上面那张照片右上方红框标出的那个人就是监工,他正在挥动鞭子打人。
纤夫们临时搭建的休息窝棚。
纤夫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苦力。立德曾这样写道:“(年3月2日)我整天都为我们一个不幸的纤夫难过,他从早到黑光着脚在半冰冻的烂泥中奋力开路;烂泥中有时有矛尖似的芦苇茬,上面藏有象皮病寄生虫卵……这位纤夫现在病倒了,躺在前甲板的一条席子下面,卷着一床脏棉被,呻吟着。”
正在吃午饭的纤夫。
纤夫常年行走在岸边的岩石上,天长日久,坚硬的岩石被烙下深深的印痕。如在临江的裸岩上,被纤绳磨出道道奇绝的景观,称为“岩体纤痕石”;纤夫双脚日复一日地踩在乱石丛中,留下脚后跟印记,形成“纤夫脚印石”,如此等等,这就是“纤夫石”的由来。
激流中的小船。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如今我们再也看不到纤夫苍凉凝重的身影……他们带走了贫穷、困苦、落后,留下了吃苦耐劳、拼搏奋斗的三峡纤夫精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